groyne 发表于 2016-10-21 17:15:31

【转帖】飞雷炮的历史

飞雷炮诞生于1947年的山西。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攻打山西晋南县解县时,被国军利用炮楼阻挡。这几个炮楼都是日伪时期修建的,主要在城门附近,扼守交 通要道。炮楼不是很坚固,砖石结构的墙壁不过2个拳头的厚度,却可以有效抵抗枪弹扫射和手榴弹破片。当时11旅工兵连负责排除障碍物和爆破炮楼。连长聂佩璋命令一个班的战士,执行对城门两个炮楼的爆破。工兵战士白孝基、张天星等几个人,背着炸药包爬到距离炮楼50米的地方,却无法再靠近了。等到总攻打响,工兵们组成爆破组,顶着枪弹扫射硬冲。连续两个小组都失败了,2个战士牺牲,多人受伤。白孝基、张天星组成一个小组,他们连滚带爬,侥幸摸到一个炮楼下。谁知道刚放好炸药,还没来及引爆,炮楼上就扔下一个手榴弹,重重砸在了张天星的肩膀。万幸的是,这个手榴弹是哑弹,没有爆炸。他们终于将这个炮楼炸毁。不过,此地不止一个炮楼,大部队的总攻还是受阻,工兵战后被首长严厉批评,因为他们没有能够完成任务。此次进攻工兵连伤亡很大,张天星也负轻伤。最终战斗胜利了,工兵连战士愁眉苦脸,没有什么喜色。一是工兵爆破不利,被首长和步兵战友批评;二是工兵战友自己也伤亡太多了,可谓里外不是人!白孝基、张天星找到连长聂佩璋,反应:这样硬冲伤亡太大,工兵连用不了几次就打光了。聂佩璋也忧心忡忡!工兵不同于步兵,训练一个优秀工兵需要很长时间,一旦牺牲了就很难用新人顶上。解县的防御是比较弱的,尚且伤亡如此,真的遇到敌人坚固防御工事又会如何?聂佩璋认为,如果能够将炸药包远距离抛射到炮楼附近,将它炸毁,就大大减少了伤亡数字。这里就要说说聂佩璋的经历了!我们的宣传对他的经历往往一笔带过,其实真没有必要,他不过是国军战俘而已。聂佩璋是1938年被我军俘虏,当时已经三十多岁,正儿八经的科班出身军官。只是因为战俘的身份,虽很有技术仍然不被信任。聂佩璋到了1947年已经四十多岁,加入解放军也有9年,还是一个连长而已。陈赓儿子陈知建少将对他曾经有过回忆:当时父亲手下有个工兵连长,叫聂佩璋,是被俘虏的国民党工兵连长。他是正规训练出来的工兵,工兵业务能力非常强。打淮海战役时炮火不够,是聂佩璋搞的炸药包抛射器解决了火力问题。所谓炸药包抛射器,国民党也称之为“没良心炮”,就是TNT装在汽油筒里,用黑火药抛射出 去。这种东西威力很大,炸死的人倒不多,大多是被震死的,口鼻流血,所以“没良心”。这虽然是土办法,但土办法也是办法呀!咱们讲究近战,近战时有这么强 的火力就不错了。直到今天,军事博物馆里还陈列着这种“没良心炮”。由于聂佩璋解决了淮海战役的很大问题,父亲给他的待遇非常高。虽然他只是一个连长,但 他有马夫,有警卫员。由于他是从旧军队里来的,抽大烟有瘾,所以父亲还供应他鸦片,要他逐步戒掉。聂佩璋曾经是东北军,在东北讲武堂学习过工兵知识。东北讲武堂有不少日本教官,当时就介绍了日军的炸药包抛射器、爆破杵等工兵设备。当时东北军也从日本和法国购买了一批这种工兵设备。其中从法国购买的炸药包抛射器,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文斯抛射炮。这种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起到过很大的作用!
图片:著名的李文斯抛射炮。关于李文斯抛射炮,资料中这样写道:1916年初,英国皇家工兵部队组建了一个特种连来研究喷火器在战场上的运用,即著名的“Z”连。其指挥官是土木工程师 出身的威廉·霍华德·李文斯上尉。李文斯受德军用铁制通气管改造成简易臼炮的启发,制作了一个简陋的类似“掷雷器”的武器,用底径12英寸、高20英寸的12加仑油桶焊接成身管,弹丸则是用3加仑油桶改制成的,试射时这个装满易燃油料的弹丸被投射出183米(200码), 着地引爆后把燃烧着的油料撒布在相当大的一块面积上,综合效果超过了当时的喷火器。随后,李文斯经过多次改进,推出了相当成熟的武器。资料中又写到:标准型李文斯抛射炮的结构十分简单,只是一根0.914米(3英尺)长、内径203毫米(8英寸)的滑膛钢管,底部封死并呈圆球形。在安设炮 位时,炮管底部 垫有一个钢制的圆形底座,底座中间凹下的部分与炮管底部的形状相吻合,用来防止炮身因后座力而钻入地下。使用前先计算好目标方位,将炮身的三分之二以一定角度埋入地下,再按顺序装入抛射药、密封装置和炮弹,并将各门炮的发火具用电线联接起来,在远处以电钮操纵齐放。该炮可根据战场情况,以排为单位、或者以几个排为单位来决定怎样使用,一般一次齐射25发。通电后抛射药将炮弹从管中射出,几秒钟后在敌方阵地上空,TNT炸药炸开弹体并释放出装填物。通过改变 炮管埋设的角度和抛射药药量,可以达到相应的射程。明眼人都可以看到:所谓的李文斯抛射炮同之后的飞雷炮,原理和构造上没有什么区别,后者可以看作是前者的粗劣山寨。李文斯抛射炮在二战主要用于特种作战,投掷火焰弹、毒气弹、炸药包等等。后来山寨的飞雷炮也是一样,主要用于工兵排除铁丝网等障碍,这样要安全的多,不用让士兵暴露在敌人火力下。图片:飞雷炮

groyne 发表于 2016-10-21 17:15:56

聂佩璋认为这种装置很好用,也很实用,可以借鉴。只是,当时中野的兵工厂不可能早出这种东西,只能自己解决。战士白孝基、张天星倒是回忆起一件事。在抗战中,八路军反扫荡时,会把大量炸药和地雷混合埋在公路上,挖上一个大坑,用来对付日军。日军一旦踩到地雷,炸药立即爆炸,有时候能把日军炸飞到空中。白孝基、张天星认为,既然能够把鬼子炸飞,理论上就可以作为抛射器。
聂佩璋左思右想,觉得这个办法也许可行。毕竟他见过李文斯抛射炮和日军的工兵火炮,知道这种武器是可行的。他同白孝基、张天星还有另外一个很聪明的战士高文魁,研究了很多次,发明了这个飞雷炮。
最初的飞雷炮压根没有炮,只是在地下挖个坑,这个坑是倾斜的,面对着炮楼方向。之后,要将炸药包塞进土坑,地下埋上火药。引爆时,先点燃炸药包的导火索,点 燃火药,将炸药包抛向炮楼。最终炸药包自行引爆,将炮楼炸毁。为了防止炸药包被抛射火药引爆,导致大爆炸,还需要将炸药包绑在一个木板上,木板完全挡住火 药。火药爆炸以后冲击木板,将炸药包推射出去。
实验期间,发现炸药包可以被抛出几十米远,比工兵背着炸药包冲锋要安全很多。试验成功以后,聂佩璋却发现它的实用性很差。由于射程有限,就必须在距离敌人不远的地方挖坑。这个坑最起码要半米深,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挖成。显然,敌人就算再蠢,不可能看到你挖坑不射击投弹。于是,聂佩璋又将这个土坑改为了汽油桶,将炸药包装在里面。口径0.3米、长0.9米的汽油桶可以搬着到处走,这样就无需冒险长时间挖坑了(其实仿制这个汽油桶,也需要挖坑以提高精度,只是坑不需要很深而已)。
经过反复实验,聂佩彰他们认为,最佳的炸药包装药量应该是5到8公斤,抛射火药为0.5公斤左右,过大或者过小都会严重影响效果。这种飞雷炮最大射程300米,一般只能在100到150米内相对比较准确。这种装药量的炸药包爆炸后,可以对10米内的障碍物工事给予破坏或者摧毁,对于20米内的无掩护士兵给予杀伤。


一九四七年九月份,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攻打河南陕县,第一次使用了飞雷炮。飞雷炮连发多枚,炸毁了一段城墙,炸踏了半个碉堡。此时的飞雷炮还有很多缺陷,必须改进。只是战局变化更快,改进刚刚开始就被迫用于大规模战役,远远没有成熟!
一九四八年五月九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改为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参加了淮海会战!

飞雷炮最大的一次使用战例,就是淮海战役的双堆集!
1948 年11月23日淮海大战的双堆集,我军战史写到:淮海战役持续了两个来月。在此期间飞雷炮功不可没。它的出现减小了我方进攻人员的伤亡,弥补了当时我军火 炮的不足,使得敌方一些重要防御工事在短时间内被顺利摧毁。此后随着我军重型武器不断丰富,飞雷炮逐渐退出兵器舞台。 淮海战役中,中野四纵工兵连涌现出了一大批飞雷英雄。
四纵二十二旅工兵连二排排长高文魁积极钻研飞雷发射技术,在决战时刻表现英勇,成功使用飞雷炮准确摧毁多处敌人重要目标,因此获得了“工兵英雄”的光荣称号,他的事迹在当时的部队 里引起了很大反响。四纵工兵连也因此受到嘉奖。

groyne 发表于 2016-10-21 17:16:45


飞雷炮不实用?
实际上,飞雷炮没有这么神,它有着很多巨大的缺点。
第一, 精度差
所谓飞雷炮本质是一个抛射器,可以看做迫击炮。
即便专业迫击炮,炮弹落点也会散布,做精确的某点炮击难度很大。
至于飞雷炮,压根就谈不上什么精度。它没有炮管,所谓的汽油桶不过只固定了炸药包的抛射方向而已。
而炸药包能抛多远,就飞雷炮来说,取决于汽油桶的角度和引爆火药的药量。只是,这根本就没有一个精确的方法,也不可能有精确方法。因为汽油桶和炸药包在解放军工兵中不统一,是各部队自制的,大小差别极大。各纵队光是炸药包就有很大不同,小的不过5到6公斤,大的10多公斤,甚至还有100公斤的!!!
即便你总结了一个经验,也不能用于其他部队。炸药包根本就无法控制精度,只能大体保证朝一个方向抛出,不会抛在己方50米内,至于能够抛到哪里很难说。
另外,炸药包体积较大,很多都是先用一块木板固定,然后连着木板一起抛出。这么巨大的外形,速度又不快的“炮弹”在空中,肯定会受到风阻的影响,严重影响精度。飞雷炮不可能做精确炮击,根本不可能精确攻击某个目标。
飞雷炮基本都是集团使用,朝同一个目标大量抛射,或许有一个能够蒙上。
第二, 只能用于饱和炮击
炸药包的威力很大,前提是能够抛射到敌人工事附近。自然,对于敌人的铁丝网、鹿砦、地雷等,包括一些简易工事,比如沙袋机枪掩体、散兵坑、依靠民房土墙等,炸药包有效破坏范围高达10到20米。
对于敌人比较坚固的工事,比如野战土木工事、砖石结构工事、钢筋水泥工事,几公斤的炸药包,必须保证在10米内(最好5米内)才能有较大的破坏力。
超过这个距离,爆炸效果就很难说。如果不是这样,当年的董存瑞也就没有必要手举着炸药包,可以直接放在地上引爆了。要知道,董存瑞携带的炸药包还是15公斤的,桥的高度不过1.8米。
上面已经说了,飞雷炮精度很差,根本不可能保证直接把炸药包抛射到敌人碉堡附近,那怎么办呢?
想要攻坚摧毁敌人的坚固阵地,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使用大量飞雷炮,进行饱和炮击。连续发射几十发,根据概率,总有个别会飞到敌人工事附近吧。
大家看这段描述:1948年11月23日淮海大战的双堆集,我军战史写到:短短几天里,黄维部队利用地形构筑了大量地堡、交通壕,构成了里外三层的防御体 系。在整个防御阵地的中心,黄维还把几百辆汽车联成一圈,并用沙土装满打造出了一条所谓的核心防御圈。 12月6号中午时分,双堆集上空的太阳缩进了乌云背后。在为总攻所作的炮火准备中,飞雷逐渐成了主角。几十门飞雷炮推进到了战壕的最前端,敌人里外三层的防御工事基本暴露在飞雷炮的射程内。 接连三波发射后,对方三层防御工事都飞上了天,敌人汽车防线也土崩瓦解。 进攻部队开始向纵深推进,工兵连手里的飞雷炮弹使用殆尽。
可见,这是所谓的排炮。
第三, 飞雷炮只能用于偶尔的偷袭或者战壕战攻坚
飞雷炮的射程只有100到150米,又那么大一坨,放在哪里都能看见。那时候轻机枪步枪有效射程都有600米,冲锋枪也有100到150米。你推着这么大一个东西,缓慢逼近人家工事,智障也会攻击你。
所以,如果是阵地攻坚战,比如黄继光打上甘岭这种夜袭敌人阵地,要求速战速决,务必当晚占领阵地的任务,靠飞雷炮绝对不可能。
那么,飞雷炮应该怎么用呢?很简单,只有一种使用方法,只能用于战壕对峙战。这也就是类似于一战那种作战,双方都挖战壕,距离只有100到150米。
这时候,飞雷炮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它可以放在战壕里面隐蔽开炮。显然解放战争中,这种战壕对峙战极少。为什么少?道理很简单,挖大量战壕挖到敌人阵地100到150米谈何容易。即便有,基本都是解放军占据绝对优势的长期攻坚战或者围困战。换句话说,飞雷炮能够用到的领域非常非常少,根本不是常规作战的武器,绝大部分战场是用不了的。
只能用这种饱和炮击,才能有较大的破坏力。不过,飞雷炮的炸药包从安全角度考虑,引信较长。炸药包从落地到爆炸,还有一段不短时间。敌人反应快的话,可以立即向后躲避。


第四, 安全性不高
飞雷炮安全性是很差的,有过多次自爆的战例,造成很多工兵受伤。
同飞雷炮同样原理的棒棒炮,也是经常自爆,甚至炸死了解放军第一个工兵团长韩连生。此次爆炸中,除了韩连生以外,包括副团长刘金山在内的7人一同牺牲,伤着更多。
自身的安全性尚且是其次,关键一旦遭遇敌人炮火打击,就非常危险。
大家都知道,飞雷炮射程近,只有100到150米,是处于敌人掷弹筒、枪榴弹、迫击炮迫击炮的威胁下的。而飞雷炮用的是炸药包,炸药包有黑火药的也有TNT的,如果被这些炸弹直接击中,就很有可能爆炸。
抛射炸药包的时候,为了防止点燃火药后引爆炸药包,被迫将它绑在木板上。这个木板要大于炸药包,完全覆盖汽油桶的底部,防止发射药引爆以后烧灼到炸药包。这样一来,木板在炸药包的下方,炸药包上方是没有遮挡的。
一旦被敌人炮火命中,显然炸药包直接就爆炸了。换句话说,飞雷炮即便在战壕中,也必须隐蔽使用。一旦被敌人发现,开炮还击就可能造成大爆炸,后果不堪设想。以使用的5到8公斤炸药包来说,一旦爆炸,不但战壕荡然无存,周边20米的步兵非死即伤,非常危险。
另外,由于发射装置过于粗糙简单,也存在抛射失败的可能。一旦抛射失败,自然也就是大爆炸。飞雷炮发射时,必须点燃一根长长的引线,人立即退到几十米外安全距离,然后等它延迟后自动发射。如果后者还不是致命的,前者就相当讨厌了。
因为飞雷炮精度差,想要击中敌人必须连续饱和发射。发射以后,又很容易被敌人反击,造成可怕毁伤效果,那要怎么办呢?
答案是,没办法!
第五, 射程太差
众所周知,炸药包多是TNT的,而TNT遭遇高温可能会爆炸。飞雷炮抛射火药不能太多,太多了汽油桶也受不了,毕竟只是一层铁皮。
飞雷炮射程非常近,在100米到150米。那么问题来了。任何稍微懂点军事的朋友们都知道,二战任何军队的工事都是有纵深的。短则至少几百米,多则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
说通俗点,就是层层工事,有的在前有的在后,互相掩护,打光了一层还有一层。现在的问题是,即便战壕对峙再厉害,解放军战壕同国军战壕相距也要超过60米,因为手榴弹高手可以扔这么远。
也就是说,飞雷炮实际只能破坏敌人40米到90米的纵深阵地。那么,这能有多大用处?最多只能将最外围一层扫清,对步兵总攻的帮助是极其有限的。还有百分之八九十的纵深工事,飞雷炮根本对付不了。
有人说,再把战壕挖过去就是了。那么就要长时间土木作业,然后再用飞雷炮,等于一点点啃。这要花多少时间不说,期间只要被敌人火炮攻击,飞雷炮又是非常危险的。
第六, 只能用于进攻,不能用于防御
电影《集结号》里面,用飞雷炮进行防御是胡扯的。
道理很清楚。不要说解放战争时期早就运用三三制,即便抗战期间,也不存在人海冲锋的场面。现代战争,班排的火力都很强,每个班都有轻机枪。采用人贴人的人海冲锋,起不到任何效果,徒增伤亡而已。黄继光、董存瑞这些攻坚部队,都是以2到3人为单位,10到15米内一般只有1个人。
黄继光的攻坚小组,只有黄继光1个人;董存瑞小组也只有2个人!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攻击的敌人都是分散开且人数很少,用几公斤的炸药包攻击,有这个必要吗?
更况且,由于无法控制精度,飞雷炮的炸药包都是乱飞,恐怕几个炸药包才能炸死几个人把。
解放军真的炸药多到用不完吗?
而且,敌人冲锋肯定速度很快,必须有大量抛射炸药包给予压制。可是,飞雷炮需要重新装炸药包,调整角度,点燃引线之类,最快也要3分钟发射一发。这种速度,根本不足以应付敌人的强烈攻击。
所以,防御中,飞雷炮是无效的。

飞雷炮经过多次改装,有的装上了轮子和支架。其实飞雷炮的作用不大,因为大部分时候根本用不上。三大战役几乎所有的攻坚战,我军无论兵力火力都毫不逊色于国军。 以双堆集为例,诚然中野部队的炮兵力量较弱(一共只有山野炮44门),但中野作战部队仅仅占一半,另外的华野则要强大太多。以华野7纵为例,他们的炮兵团就有16门山炮,而华野参战的有5个纵队,还有一个装备大口径榴弹炮的炮1团。黄维兵团的山野炮总数,也不过只有80多门,被长期包围非常缺乏弹药。至于叙利亚的阿拉伯叔叔们,用的才是真的土造飞雷炮!

groyne 发表于 2016-10-21 17:17:02


结论是什么?
综上所述,大家应该看出些什么了。
飞雷炮,只是在战壕对峙战这种很少出现的作战模式中,使用的特种武器。在普通的野战中,飞雷炮是无效的;在防御作战中,飞雷炮也是无效的;即便在战壕战,飞雷炮也难以攻击某几个坚固敌人工事,只能采用饱和攻击的方法;即便采用饱和炮击,也只能摧毁敌人最外层的防御工事和障碍物,实际对于攻坚战帮助不大。
个人觉得解放军使用飞雷炮的最初目的,应该仅仅是排除障碍,也就是炸毁讨厌的雷区、铁丝网、鹿砦。
不要小瞧这些东西,它们也是进攻的巨大障碍。至于炸毁敌人工事,不过是捎带手的意外惊喜。能够炸毁最好,炸不掉也没关系。
另外,也许这就是一种精神战,通过巨大爆炸先声夺人,让国军误认为是重炮炮弹,吓唬一下而已。
所谓飞雷炮大显神威的双堆集战役,中野华野前后出动30万大军,黄维仅有12万人(包括叛变的110师)。而黄维固守的双堆集仅仅是一连串小村子,无险可守。这些村子又都是仅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子,没有巷战条件。黄维也只是在双堆集挖了战壕,修建一些土木野战工事而已,由于防线不稳固,工事太差,甚至将卡车和打坏的坦克排起来,做成纵深防线。除了工事很烂,连基本补给都没有,黄维完全依靠少量空投。这种情况下,黄维能够坚持28天本来就是奇迹。现在看起来,解放军怎么打也是稳赢。最终黄维伤亡5万多人,其余被俘,但进攻的解放军仅仅中野就伤亡3万6000多人,算的上是惨胜。
就飞雷炮最大的战例来说,并没有感觉飞雷炮在双堆集起到任何大的作用,战斗仍然是很艰苦的。
说一千到一万,就是一句话:飞雷炮的实用意义不大。
对于这一点,解放军高层显然是很清楚的。仅仅几年后的朝鲜战争的前三次战役,我军多次围住美军众多部队,因缺乏火炮难以吃掉,却从没用过飞雷炮。如果飞雷炮真的这么神,那么怎么可能不用呢?炸药包我们是肯定会带的,而美军丢弃的汽油桶到处都是,可以就地取材,为什么不用呢?
话又说回来,飞雷炮多少还是有些作用!它做饱和炮击有可能炸毁一些敌人工事,炸死炸伤敌人,更可以大面积的扫清铁丝网等障碍物。无论怎么说,用飞雷炮总比战士背着炸药包冲锋要安全,也更有效。
目前资料来看,炮兵比较强大的东野和华野都没有用过飞雷炮的记录,只有重武器较少的中野多次使用,装备同样差的西北野战军也曾用过。
其实,如果有足够火炮的话,谁也不会用这种自制的玩意。飞雷炮,不过又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应急手段。

2266998 发表于 2016-10-21 17:37:18

哈哈,,以前说的就是这个,阿哈哈,

早年,愣有人说土八路落后,哈哈,其实哪里懂,延安石油工业很厉害的,发电就是‘油电’,米国吉普都烧延安油,质量比国统的标号高,分馏很准确的,不是蒋能玩的,

延安玩武器,也不错的,无论射程还是寿命,都可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飞雷炮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