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6998 发表于 2019-1-21 12:26:10

不应答!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哈,阿拉在许多场合都认同张这句话,尤其在中国,尤其对一个男人,尤其在男人的最灿烂岁月里面,

阿拉常说,珍惜你作为男人的最灿烂岁月吧,很短暂,这种短暂就象中国工业界一样,有一个很陡的上升沿,陡然崛起,突然走平,小平台非常小,而其下降沿就更陡,马上就归于寂静,有点儿类似于模特的T台,几个猫步,就到头了,轮到他人了,

中国的氢弹之父前几天故去了,那才是真正的牛人,心平气和地说,是比钱还要牛的牛人,从来没有留学经历,而完成了全部的数学计算,你不玩工业,不会懂的,核弹就是数学计算,其它没有什么了,你只要算对了,其它都不是问题,离心机的速度上不去?那不是数学问题吗?

谈许多东西,人家说,我不懂,我说,其实不是你不懂,是你没念过数学,哈,人家说,我念过!我说,你没念过,你只是把字念了一遍,数学说什么,你根本不知道,

氢弹之父,特别鼓励年轻博弈去留学,鼓励你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去留学,按国人‘常理’完全不可理喻,啊哈,俺说,你没玩过许多东西,没有体会,只有俺才深深赞同人家的观点,假如阿拉念了Yale,或者念了MIT,对许多东西的理解就会更不一样的,许多东西你感觉奇怪吧,Yale就鼓励你拼命念理论,动不动手都无所谓的,理论深了,自然什么都明白,而MIT,绝对讲究你自己动手,就是你自己把东西玩出来,你感觉其二者冲突大吧,其实是一个意思,

说回为什么阿拉赞同‘出名要趁早!’,就是中国这个社会环境造成的,你早期有名,就可以进入许多国人穷其一生都无法打破的所谓天花板的另外一侧,就看到了新东西,看到了国外的顶级公司在玩什么,在变频刚刚兴起的岁月,你就看到了西门子怎么谈一个东西,GE怎么谈一个东西,西屋怎么谈一个东西,在米国当年玩变频比较好的不是GE,而是GA,哈哈,国人不了解这个GA,在技术领先上很突前的,有工夫你可以看看,

这就是所谓的视野,留学是视野问题,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有条件的,玩工业,没有视野,就呜呼了,因为你玩木头杠子轴的马车,人家已经有汽油机了,你还怎么玩下去?

除去这个‘出名要趁早!’,俺还说过‘不应答’,尤其对于年轻小博弈,因为你无法应答许多东西,一个部件,人家问我,这个多少钱?我说,15万5,德国的,小鼻子同样东西,11万8,米国的在这俩之间的价格,

人家会追问,怎么人家告诉我只有5000块啊?此时,你别解答什么,就是不应答状态,因为说下去非常复杂的,你解释不了,国人很难缠的,哈哈,你不应答了,人家继续追问,为什么5000,而你的这么贵?

   你告诉他,可以去买那个5000的,人家再追问,我买那个5000的,你要保证能用,哈哈,此时,你这边,就得有所谓‘葛人’就是会抬杠的,哈哈,就会解答这个东西,说,你花5000娶个老婆,人家包你能生儿子,是这个道理吗?哈哈,就可以噎住,因为大家继续再往下说,就要打架了,哈,

   下面怎么说,阿拉感觉你知道该说什么了,哈哈,

    中国还有个什么问题呢,就是中国的‘现实主义’,就是银子,哈哈,这是一招致命的杀招儿,同样年纪,都没有背景的,人家30000,你3000,再怎么狡辩,再怎么喊叫‘读书无用,读书害死人!’银子摆在那里呢?怎么说吧,哈哈,

    一个年轻博弈,家里有条件的小家伙,赶紧去留学,这是你爹的责任,没错,养不教,父之过,圣人说的,没条件留学,就赶紧把薪水弄上去,你发现,那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片天空,你月薪30000是一个状态,到你50000的时候,你发现与30000是根本不同的另外一片天空,

   至于其它问题,就是‘不应答’,哈哈,


glzme 发表于 2019-1-21 12:51:55

我是个重感情的人,每次讲起离开老东家就觉得难受。
现在想想,小私企,除了感情牌以外还有什么牌可打的?

changkongceyi 发表于 2019-1-21 12:31:42

本帖最后由 changkongceyi 于 2019-1-21 13:43 编辑

渣土没念多大学...
这一直是个重大遗憾——高中咋就没好好读书呢(对不起天地君师亲)...
没有学历,到了社会才看到各种障碍——横亘在俺眼前的,是堵比柏林墙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大墙,充斥各种岗哨的检查站、巨型探照灯、无人区、混凝土锥、钢铁障碍、带着电网的结实高墙,所用东西都就那么冰冷地在俺面前,哪怕俺对墙那边的生活充满了因为无知而产生的好奇...
各种劝退,从西门外卖报纸的阿姨、亲朋以及同龄人,他们都坚定地站在墙这边,不想与他们为伍的俺只能像贼一样偷偷看不知道会有什么用的书、像傻子一样对各种善意的劝谏表示口头接受、像鸵鸟一样把脑袋扎进属于自己的世界、像蜗牛那样慢慢向着墙的方向爬...
令俺意外的是,因为恩人的出手俺突然就结束了漫长的屌丝生活,俺竟然能在30之前就吃饱肚子了,等俺长了肉的时候俺才发现已经在墙的另一边了...
没有人一见面就问俺啥学历、也没有人问俺哪儿毕业的,但没学历终究是硬伤——虽然跟人家念过书的同龄做同样的事儿,但俺对工作、生活的理解肯定跟人家有巨大偏差的,这玩意儿到一定时候注定又要再次成为限制俺的大墙...
所以,对三要不起,恩人家的鸿门宴俺也不能应答——俺得找个有学历、能读书小老虎...


漫步云端 发表于 2019-1-21 13:08:29

皇家马车的轴承问题,要到很窄的行业去说了,八爷说一个东西总是说的很形象

373527271 发表于 2019-1-21 13:10:23

海森堡牛逼吧,世界最顶尖的科学家,哥廷根学派的代表人物,研制核弹的时就算错了,二战后据说去米国交流看了奥本海默的计算,服了。整理您在论坛资料时,08年的时候您就说过,玩工程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基础,一个是眼界,缺一都不可能玩的好,米国就是世界最大视野。我以前认为MIT是个工科类院校,其实是个综合性大学,萨缪尔森和约翰纳什都是MIT的。

大色猫 发表于 2019-1-21 13:10:55

最多过两年。我的帐面工资条薪水一定要超过5w。
我很想去留学。现在有钱有时间。

浅风无影 发表于 2019-1-21 14:23:14

我去读研还是不顾父母的反对强行为之。好多人劝我读博,但是我知道我已经没有继续念下去的经济条件了。穷人就该早成家,要是我读了研出来混的惨淡,估计现在已经被口水唾沫淹死了!

江洋大浪 发表于 2019-1-21 14:54:25

373527271 发表于 2019-1-21 13:10
海森堡牛逼吧,世界最顶尖的科学家,哥廷根学派的代表人物,研制核弹的时就算错了,二战后据说去米国交流看 ...

电影《美丽心灵》。纳什的传奇

脾气要变好 发表于 2019-1-21 19:11:49

‘你只是把字念了一遍,数学说什么,你根本不知道’——有时候的确不知道怎么来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个世界确实是不到一定程度不会理解的

Architect 发表于 2019-1-22 16:15:19

“氢弹之父,特别鼓励年轻博弈去留学,鼓励你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去留学,按国人‘常理’完全不可理喻,啊哈,俺说,你没玩过许多东西,没有体会,只有俺才深深赞同人家的观点,假如阿拉念了Yale,或者念了MIT,对许多东西的理解就会更不一样的,许多东西你感觉奇怪吧,Yale就鼓励你拼命念理论,动不动手都无所谓的,理论深了,自然什么都明白,而MIT,绝对讲究你自己动手,就是你自己把东西玩出来,你感觉其二者冲突大吧,其实是一个意思,”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bbc7a70102vcuh.html
“在1988年以前,于敏这个名字是保密的。1988年后,于敏的名字解禁后,他终于能够一偿夙愿,去美国访问了。但是因为于敏从事的核武事业涉及国家的国防军事机密,从安全和保密角度出发,他被有关部门安排以某大学教授的身份出访。在一个月的访问期内,于敏去了美国许多地方,但他始终象个“哑巴”一样,要问也不方便问,要说也不方便说,甚是尴尬,感觉很不自在。

  于敏说:“我这一生在和别人的交流方面有无法弥补的欠缺。博学,就必须交谈;交谈就不能是单方面的,不能是‘半导体’,必须双向交流。但从我所从事的工作来讲,和外面接触总有一个‘阀门’,因此交谈起来吞吞吐吐,很别扭。不能见多识广,哪能博学?不能交流又哪来考察的收获?所以,从此以后,我就决定不再出国了。把机会多让给年轻人一些,这样对这些年轻人,对我们的事业都是有好处的。”

  于敏这一生中,受到过他教益的同事和晚辈不可胜数,但是真正拜在他门下做研究生的,只有蓝可一人。

  蓝可是在1992年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为于敏唯一的博士研究生,在蓝可的眼里:于敏院士的“脑子永远只有20多岁”,他“学识广博、锲而不舍、勇于创新”,并且“老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告诉我应该“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透过现象看本质。”等。

  除了在学术方面外,给蓝可印象最深的是于敏的拳拳爱国心。蓝可说:“老师最大的特点是爱国,这一点从他的话里话外到处都能感受到。”

  于敏常常会对他这唯一的女弟子谈他的“留学梦”,他说:“如果生在现在,重新上大学,我当然会留学。”因此,在蓝可即将博士毕业时,于敏并没有要求她留在自己身边做研究,而是希望蓝可“出国留学两年,开过眼界后就回国做贡献。”

  蓝可一直记着于敏老师一如既往的强调献身祖国,以及对她的谆谆教诲:“‘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交流和广阔视野。但留学后须回国再给国家做点事儿,不要到老了才回来。落叶归根只能起点肥料作用,应该开花结果的时候回来。”

  于敏对蓝可讲这些话的时候,一定想起了和他一起并肩研制核武器的那些同仁,象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程开甲等人,哪一个不是抛弃了国外优裕的条件,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了自己的全部青春和毕生精力?如果到老了再回来,一个人一生中的黄金时光已过,至多也“只能起点肥料作用”,对效力祖国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于敏的两个物理界同仁,那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和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他们两人最能诠释于敏对蓝可的谆谆教诲。”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不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