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回声 发表于 2021-3-17 20:29:09

年少不知软饭香 错把青春倒插秧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郭德纲的儿子郭麒麟主演的爆火网剧《赘婿》,虽然被设定在江宁(南京),但开场的戏却被安排在了:
杭州钱江世纪城。编剧是真的懂生活啊。钱江世纪城脚下的萧山区,正是“赘婿之都”。网友说人生两大际遇:
一是高考,二是入赘萧山。

2004年年底,杭州媒体《青年时报》写了一篇《萧山成批富家女苦等上门女婿》,轰动全国。全国各地的男青年都跑到萧山来“淘金”,造就了第一波萧山赘婿潮。2004年年底,杭州媒体《青年时报》写了一篇《萧山成批富家女苦等上门女婿》,轰动全国。全国各地的男青年都跑到萧山来“淘金”,造就了第一波萧山赘婿潮。
萧山赘婿潮流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当时一批萧山富家女陆续进入结婚年龄,家里都有皇位要继承,但本地的男孩也都是家中的独子,富家女们只能去其他城区招赘。
对于这一风俗,国家的政策也是支持的,因为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养老问题。 比如《浙江省计划生育条例》中就规定,如果双方均为农村居民,女方父母只生育一个或两个女儿,男到女家落户,并赡养女方父母:
可以生两个孩子。
但这第一波赘婿家庭,离婚率却很高。2005年媒体发现光萧山瓜沥镇,就有20多对入赘婚姻散伙。当时萧山法院审理的离婚案件,大多数作为原告的女方控诉被告的男方,不负责任、好吃懒做、游手好闲、赌博婚外情。
还有一位女生控诉,女婿入赘自己家19年,仅仅在自己家里过了五个年。
但在审判书外的现实生活里,男方也有着自己的委屈。有姓陈的赘婿控诉,女方家硬逼着他改成女方家姓余;还有赘婿表示,女方家为了不让他请客喝酒 ,零花钱就给100块;还有的有娘家亲戚生病想回去看望,女方家硬是不让回去。
久而久之,很多不堪忍受的外地赘婿们有的“揭竿而起”,有的破罐子破摔,甚至有的离家出走,一走了之。
这些赘婿或许各有各的不幸,但最后的结局却都一样的:
有孩子的,孩子归女方,净身出户,带不走一分钱财产。当时的入赘模式,本质上是双方的妥协,女方自降门槛,男方也认为低人一等。
萧山赘婿的最高潮,是在2007年到来的,那一年萧山当地最专业的招赘机构,“金点子婚介”促成了200个入赘家庭的产生。

“金点子婚介”是萧山本地人李继延开办的,这20年来,他为1000位萧山富家女招婿成功,社长觉得萧山区政府应该给他颁奖,奖励他对当地企业稳定做出的巨大贡献。从他历年采访中披露的数字,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事。
比如,入赘婚姻的比率越来越低,以2008年为分界线,之前十年萧山富家女富家招赘比例高达60%,之后的十年,这个比例已经降到13%了。入赘家庭减少了,但稳定性却逐步好转。赘婿模式,已经比传统婚姻模式更稳定了。
比如2018年的数据显示,杭州结婚率下降了2.78%,萧山却上涨了13.36%;杭州的离婚率降低了9.74%,萧山降低了11.94%。
换句话说,萧山人的婚姻稳定程度,要远高于杭州全市的平均水平。这背后的事实其实很残酷,入赘机会已经成为稀缺资源,在市场的竞争中,那些不利于家庭稳定的赘婿候选人逐步被淘汰了。
赘婿的门槛,也越来越高了。被社会毒打的男性,终于知道入赘的好处了。
令我感到难过的是,有招赘需求的富家女,正在逐年减少,2010年之前,每年有300位富家女来报名,到现在,每年只有:
100位。但愿意被招赘的男生,却在逐渐上升,2008年,李继延接受采访时,手头只有60份男性的资料可供挑选,2020年,他手里已经有100位男生的资料了。
越来越多的男生愿意做赘婿了,萧山赘婿已经彻底从男方市场,进入了女方市场:

萧山的富家女,快不够用了。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萧山招赘的主动权,早已经不掌握在男方手里了。萧山的女孩们招赘,不用再自降门槛了。

李继延曾回忆,2000年左右 ,愿意入赘的大多是来萧山打工的外地人,文化程度不高,也没有专业技能,到了2008年,他采访中说,大专以上学历的男性应征者已经达到了70%。
社长看他最新的采访,赘婿已经100%大专以上学历了,本科生占比:

三分之二。萧山赘婿再不是双方的委曲求全了,新的模式已经逐渐变成:
资本+能力的联姻。
男方也大大方方提需求了。李继延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有申请入赘的男性来找自己,开门见山就开条件:
资产最起码超百万;有经济能力支持自己创业。

明明是《非诚勿扰》,生生给搞成天使轮投资了。前几年的春天,阿里的员工们总能碰到一位50多岁的大叔,骑着电瓶车总在阿里滨江园区晃悠,见着年轻的小伙子就问:
有对象没?
原来,大叔是萧山衙前镇人,听说这一带的小伙子多,素质高,想来找个上门女婿。
大爷是真的精明啊,他自己可能看走眼,但阿里巴巴的HR看走眼的概率就很低了。

我是青铜三 发表于 2021-3-17 20:37:52

萌新哭萌新累萌新错过了好时候。。。。。

凸轮小胖 发表于 2021-3-17 21:34:49

杭州读书的时候,有家里比较困难的同学接触过这个,后来反复斟酌,还是算了,哈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年少不知软饭香 错把青春倒插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