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回声 发表于 2022-8-31 20:05:49

去二线城市 不是找虐吗

“房价一两万、气候宜人空气好、高铁机场交通方便、教育医疗资源尚可、慢节奏又有人间烟火……”这是年轻人在社交平台“蹲一个宜居城市”话题下开出的理想条件。相比十年前热议的“逃离北上广”,现在的年轻人都希望一毕业就找到最理想的定居地——一座工作稳定、生活舒适、房价低、氛围好的二线城市。

豆瓣“拜拜啦一线城市”小组里,3万人离开北上广的理想目的地和实际去向,以及结合平台趋势和调研数据的报告均显示,最令年轻人向往的“宜居城市”前三名是:长沙、昆明、成都。从城市氛围、资源、房价等客观条件来看,全国范围内,确实很难找出哪个地方,比这几座二线省会城市,更符合年轻人的“乌托邦”设定了。他们的理想状态是,跳过“去一线城市打拼”这个环节,把“找个城市养老”前置,在“卷不动”的一线和“躺不平”的老家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但其实,大多数人对这几座网红宜居城市的认知,可能多少都带有因旅游而产生的“滤镜”。
我们和一些真正搬到长沙、昆明和成都生活的年轻人聊了聊,他们大多通过读书走出小城,经历过北上深的酸甜苦辣,最终或主动或被动,选择了回到一个离老家不远的“宜居城市”。这里或许符合他们在某个人生阶段对生活的预期,但真正“回归”以后,新的烦恼也接踵而来。 宜居与否,或许需要更长期的亲身体验。这些90后、95后年轻人的经历告诉我们,网红“宜居城市”不是所有人的乌托邦。
2019年,海默研究生毕业后,进入深圳一家央企当管培生。人人都说深圳是“卷都”,但她对未来充满期待,迫切希望和这座城市步调一致,快速奔跑。然而疫情来了,因为所处行业受到较为严重的冲击,海默感觉,自己的职业前景不再光明灿烂,所得所获和这座城市居住成本的上涨已经没法成正比了。 和一些在互联网公司上班的朋友交流后,她更加觉得,许多在一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的共性是,几乎所有感受都来自群体,很难作为独立个体在这里找到自我和归属感,“很多人觉得,自己的努力,只换来了这座城市的一张体验券,自己只是城市和产业发展的宏大愿景里极其渺小的存在。”
海默决定离开深圳后,就投入成都的就业市场,经过每个岗位动辄五六百人的激烈竞争,终于拿到一份还算满意的offer,“不仅是回家的感觉,而是我终于可以享受这座城市提供的生活方式,我可以完整支配自己的生活了。”

小雨比海默更早两个月,结束了三年的“深漂”生活。她在深圳做的是培训工作,去年以来,所在行业被疫情冲击得七零八落,工作变得很不稳定。5月初,裸辞来到长沙的时候,小雨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我得先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再看看能不能考编制上岸,不行就考虑小成本创业。”对小雨来说,长沙离家近、节奏慢、年轻人也多,似乎相比深圳,能带给她多一点安全感。

回长沙,也是湖南人高宇一直以来规划中的事情。2016年大学毕业到上海工作的时候,他就想好了,等自己学到了更多技能、拥有了足够的经验和一定的积蓄,就回长沙发展。今年4月初,这个“合适的时机”到了。从事互联网行业的他,在长沙找到了一份符合预期的工作,又赶上上海疫情爆发,他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地选择了离开。
来到长沙,他很快感受到了“什么叫生活”。下班回到家6点多,他每天有至少四个小时的休闲时间,周末还会和朋友吃饭喝酒,爬岳麓山、逛橘子洲头,去livehouse看演出,或者只是一个人在街头漫无目的地走走。
在网上“蹲一个宜居城市”的人不知道,房价低、节奏慢的另一面,是就业难、工资少。从事互联网行业的高宇,薪资在长沙属于同龄人里的中上水平,但从上海到长沙,他的年薪至少要降十万,这还是经过近一年不断求职的结果。“刚回来的时候,看到一个月工资少了大几千,还是挺失落的。”

海默算是比较幸运的。从深圳到成都,她基本实现了薪资平移,但从央企到私企,不仅职级下调了,还要应对更繁重的业务压力。她的朋友在一线城市互联网大厂工作,被成都的宜居环境和人才引入政策所吸引,但得知同类型的工作换到成都得降薪20%,还是被劝退了。

今年年初举家从北京搬到昆明的小陈,准备从全职妈妈回归职场,在求职过程中,她深刻感受到了当地就业环境与一线城市的差距。 据她观察,在昆明,也有一些互联网大厂的项目,但岗位要比一线城市少得多,且某些头部大厂在这里设岗旨在减少人力支出,多是一些基础性岗位,比如内容审核员,招聘月薪5000元-9000元,而这在当地已经是相当不错的薪资了。毕竟,有调查显示,2021年,昆明的私企员工年均薪资仅有5万多。
小陈在北京有过多年工作经验、职级达到主管级别,但在昆明,她面试了将近20次,能找到的工作月薪最多8000元。“而且,包括本土具有行业垄断性的民营企业和西南地区覆盖面很广的连锁型公司在内,基本都是单休,很多公司不交公积金,甚至有的连正式合同都不签。”苗苗也在求职中发现,岗位少、工资低、人为操作空间大、规模性企业观念落后,是当地就业过程中的普遍问题。
小雨说,在长沙,月薪5000元是一道坎,大部分同龄人的月收入只有三四千,岗位以销售居多。她有同学今年法学研究生毕业,在长沙只能找到一份月薪3000元的工作。
另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是,相比不高的收入水平,这些“宜居城市”因地理位置、旅游城市等因素,消费水平并不低。昆明地处西南腹部,交通运输成本高,工业化商品的价格也普遍偏高。而长沙、成都,都是近几年国内最热门的旅游城市,前者是新消费大本营,后者是新时尚之都,娱乐业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让当地物价步步上涨。许多受访者感叹,在这样休闲、舒适的城市氛围里,年轻人更难像在一线城市那样,努力去赚钱、省钱、存钱,毕竟,来到这里的初衷就是为了追求“更轻松的生活”。也不习惯这里的“熟人社会”特质,“比如,在北京,没有同事会刻意去打听你的生活感情状况,在这里,也许大家是出于热情、关心,但一些‘窥探’性的打听,让我很不舒服。”

很多人向往长沙的慢节奏和烟火气,但三个月下来,小雨最强烈的感受是,“慢”的另一个说法,是“废”。“在一线城市,你会有一种自然而然的心态,就是要不停地打拼,不上班甚至会感到焦虑,因为有一个念头支撑着:只要我存够钱了,人生就会有很多选择。”但现在,她觉得自己似乎正在失去工作的动力和目标,只要生活过得去就行。“我才25岁,我的同龄人都在外面的世界闯荡,而我好像已经把自己放弃了。”她准备给自己一年的时间,如果还是这样“半死不活”,就再回到一线城市去。

大色猫 发表于 2022-8-31 20:25:30

座工作稳定、生活舒适、房价低、氛围好的二线城市。

找不到好的工作的。或者很难

熊霸天下 发表于 2022-8-31 21:21:18

长沙除了房价低一点,其他的说多宜居,也没有。
只有夏天和冬天,夏天蒸桑拿,冬天冻冰棍。
工作机会少很多,工业类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单休或者单双休,加班没有加班工资。

二十四岁小伙 发表于 2022-9-1 18:16:53

没有钱,有鸡毛的诗与远方,当前最重要的是就是:搞钱搞钱搞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去二线城市 不是找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