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回声 发表于 2023-4-13 12:26:16

面对通缩 继续盖房

本帖最后由 寂静回声 于 2023-4-13 12:29 编辑

在之前的15个月,我们进行了高强度的货币信用投放,M2增长了40万亿以上。3月份的数据马上要出来,我估计应该是突破40万亿了。但是我们依然没有阻止经济滑向通缩。
从具象上来看,这一回需求端的突出矛盾是什么?家庭部门确实没钱,6个荷包确实瘪下去了。

中国14亿人,按照央行的统计,现在是7亿人负债,如果把小孩子和老年人剔除,接近全民负债了。
家庭部门的总负债占其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已经高达137.9%,同期美国家庭的债务率的水平大概是90%。我们和美国之间有40多个点的落差了。
这和我们的想象是不太一样的。今天中国居民的负债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为应对这样的负债,每年支付的利息已经占可支配收入近15%。同期美国这个数据是7%。因为高债务,家庭部门的支付能力受到明显的抑制。今年1~2月份,中国家庭部门的信贷总量只有2,900亿,不到3,000亿。
正常情况下,比方说2021年,一个季度家庭部门的信贷投放应该是3万亿水平,也就是每个月将近1万亿。今天房地产股有一个明显的反弹,是不是3月份家庭部门的贷款数据出现了显著反弹,不得而知,大家进一步观察。但从一二月份的数据来看,老百姓不买房,而且大量的提前还款。老百姓如果不买房,开发商就不会买地,土地创造信用、财政形成收入这一套中国经济加杠杆的模式就很难重启。这是从需求端看突出的矛盾。
从供给端看的突出矛盾是价格的内卷。年初特斯拉轻飘飘的一声降价,把整个中国的车链带入了严重的内卷,从终端车一直到上游的锂矿。锂盐去年最高峰的价格60万一吨,三个月掉到25万,所以价格的内卷正在蔓延,不光是车辆。老百姓不买房,房地产要去库存,如果车辆再出问题,房和车两个加在一起,差不多就是整个制造业的70%,所以今天我们还是比较紧张“缩”的。
中国能不能找到一套反通缩的组合拳,让投资人构建一个经济复苏的底层逻辑,恐怕是摆脱当下存量市场困局的关键所在。


过去15个月,我们高强度的投放了四十万亿的M2,但是实体经济的脉搏依然很微弱,房地产没什么反应,金融资产也没涨。股票是个存量市场,基金也卖得不好。这么多钱到哪地方去了?对于中国经济当下遇到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做出正确的诊断。中国经济目前的困境,核心问题是微观信用基础的崩坏,实质性是资产负债表的衰退,特别是家庭部门资产负债表的衰退。
今天中国人口已经告别了金字塔形的人口红利结构,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钟”,人口学里面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儿童人口钟”,这个时间窗口中国已经打开了,这是长期因素。
短期因素是负债率过高。今天家庭部门的负债率已经高达137.9%,这是一个很高的比例。2015年我们房地产要去库存,号召6个钱包出来加杠杆去库存,那时候家庭部门的负债率不到80%,70%多。7年时间负债比例翻了一倍。今天中国经济系统突出的矛盾是什么?因为个人的资产负债表的原因,整个系统中间的各个主体的信用能力和信用意愿都在快速坍塌。
对于今天中国的宏观决策来讲,首要的问题是,一定要从这个系统里面找出一个有强健信用意志和信用能力的主体,站出来作为顶梁柱,把要坍塌的天花板支撑起来。说得更直白一点,中央的信用必须要站到前头,千方百计把中央信用加入经济体,帮助经济体里面资产负债表损伤的主体进行有效修复。这样的宏观经济政策下去以后,经济复苏的循环才能够重启。不然我们看到的就是大水漫灌以后不起作用,实体经济没
什么反应,房地产也不反应,金融资产也不涨。水都到哪个地方去了,这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接下来中央肯定要根据一季度的经济运行状况,重新研究、重新预判,部署剩余时间的经济政策。所以,现在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点,“我们怎么办?”、“怎么改变?”。中国的宏观政策可能要面临常规方式的突破,要改变方法。


2021年中国房地产在建规模高达80万亿,今年和明年陆陆续续会变成库存的释放,必须有一个主体站出来承接。2015年是中国的家庭部门站出来支撑了房地产去库存,但今天中国的家庭部门面临资产负债表的衰退,站不出来了,但必须有个主体站出来。如果没有主体站出来,意味着整个房地产产业链企业将面临灾难,因为它们所面对的是各种复杂的债务链、应收账款等等。


地方政府65万亿的平台债务。这些债务都面临信用和流动性的坍塌,陷入“僵尸”的状态。所以,我们必须要启动注入中央的信用,要把利率显著降低,因为这些债务滚动的存续成本高达4%以上。我们恐怕要大面积、系统性地启动这些平台债务的利率置换,通过中央信用注入,把地方政府债务平台的利率显著降下来,恢复它们的信用和流动性。


庞大的国资和国企体系。有两个统计,有的说是270万亿,有的说350万亿,但不管怎么说,最庞大的经济资产部分,目前处于低效率的运行状态,一年的资产回报率只有1-2%的。如果通过中央信用下去,借助中国的资本市场,把这一部分的收益率比方说提升到4-6%以上,就是10万亿的现实财政。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强力推进数字经济生态的打造阶段。在经济生态中,数据作为新型的生产要素,它的收入能不能有效转化为新政府的财政新资助?这对于新政府来讲的是首要面临的问题。关于数字经济的生态,从数据确权到数据资产,到数据处理,背后是算力到应用的场景。资本市场已经围绕数字经济的生态进行了一次充分的演绎,成为资本市场眼下最大的一个溢价风口。
当然,财政靠数字要素的收入转化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从过去的工业化、城镇化周期走过来,财政的资助、土地要素的收入这一块断崖式下跌所形成的缺口,数据要素的收入可能远远不够。
所以,国企和国资体系的改革就提上了日程,要把这一块低效率运行的国资和国企部门的资产收益率有效激活。用什么办法激活?现实的办法是中央信用的注入,要激活整个资本市场才能得以实现。

目前摆在政府面前的难题是如何在不放水的前提下解决可能出现的通缩迹象。
经济学上常把投资、消费、出口比喻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搞好这三就能搞好经济,这是百试百灵的方式。
如何实现呢?分为对外和对内。
对内,拉动房地产消费、进一步增加民众投资信息,引导企业敢投钱敢花钱,这些在年初各省份密集的开年会议已经明显感受到。

对外,进一步加强于国外的合作,增加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所以出现了新加坡李显龙、法国马克龙,甚至包括我写稿这会外交部公布巴西总统卢拉将访华等等外交新闻。
这些密集的步伐都证明,国家层面正希望探索出除了放水以外更好的方式。




大色猫 发表于 2023-4-13 12:43:04

没用了。最迟明年,最快今年,经济爆发大危机。各种动乱都出来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面对通缩 继续盖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