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智慧工地,基本都是“杀猪盘
工地上,搞套BIM模型,再上个劳务实名制、闸机人脸识别、工地装上若干摄像头、来个工地防尘喷雾、再搞块屏幕。。。一个升级版的安防监控系统,简单的包装后就成了“BIM+智慧工地”。BIM+智慧,套在本不体面的建筑工地身上,就像一套性感诱人的比基尼穿在蓬头垢面的村妇身上,看村妇是如何秒变都市美少妇,你能不动心?
打着智慧的幌子,通过BIM模型简单包装,这种套路基本都是“杀猪盘”。
工地上的“假智慧”除了评奖评优,接待领导参观。几乎所有的智慧工地背后都有见不得光的利益输送,但很难被发现。
工地上这些所谓「BIM+智慧工地」系统,软硬件明明两、三万块钱能搞定的东西,恁是被某些人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采购回来,其中的猫腻大家都懂。
BIM+智慧工地没有“智慧”,只有充满谎言和欲望的一群磨刀霍霍的“屠夫”,在工地的猪圈里,寻找一只只待宰的“肥猪”!
智慧工地,从来就离不开商家的“炒作”。
将一种数字、智能化的方案硬生生地扣上智慧建设的大帽子,高抬项目名称,夸大宣传,一路误导了大众。
上了智慧工地系统能干什么?解决了工地上面临的现实问题吗?
缺乏完整的项目管理数据要素,大多工地仅以门禁闸机、安全帽、荧光衣、扬尘喷淋四类简略手段冒充“智慧工地”,敷衍应付。技术不成熟,功能不实用,数据不真实,服务不专业。
难怪有项目搞完智慧工地,甲方直呼上当。
因为,大部分工地的智慧工地系统都是噱头和面子,劳民伤财,大部分是为了智慧而智慧,有时候要评奖了,这个是硬指标,那就花点钱搞一个,实际上有什么用呢?
在全民创新的建筑新时代,智慧工地、数字城市、数字孪生、CIM……看上去都高大上,但基本都是杀猪盘!
一份制作精美、内容丰富、专业词汇生涩、页面高达至少60页以上的关于BIM技术价值的PPT,在BIM“马户”的激情演讲后,作为甲方,是不是对BIM技术应用和效益产生无限遐想?
于是稀里糊涂就为项目BIM买单了,可是直到项目结束,才发现BIM仅仅只是做了一个三维模型,调了一下管综而已。
这就是BIM圈里骗子们的套路。纸上谈兵厉害,个个手拿屠龙刀,实际上全是一群江湖骗子。
满嘴都是平台、框架和信息化;BIM正向设计已是大势所向;各种BIM政策导向数据;各种BIM软件生态分析;BIM标准搞起来;模拟智造;智慧城市;CIM;运维智能化+无人机技术往BIM上贴……
真正懂BIM的人都知道,BIM的灵魂根本就不是什么软件技术,而是使用BIM的人。
要么是设计出身,要么是施工出身,缺一不可。因为,一个没有设计背景和施工背景的人,是很难做好BIM的。
纸上谈兵的BIM,从来不强调人的因素,而单纯的夸大软件、平台、硬件的应用。导致现在的BIM圈生态,多是那些看不懂施工图,没去过一天施工现场的BIMer,在办公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翻模,自以为是的搞着各种净空分析报告,管线综合,一不懂设计规范,二不明施工规范。
一个干现场十年暖通工长,能把一个做BIM的985训斥得体无完肤,原因就一个:调的机电管综狗屁不是,没法指导施工!
在设计院,BIM的状况同样也好不到哪儿去。
以前设计院执着于正向设计、逆向设计,因为他们的脑子只能装得下土逼的内容,画图画傻了。内部花费很大气力编制一份看似高大上的BIM标准,是很多设计院都梦寐以求的研究内容,其实也就是只要两个人动动笔,度娘上到处一摘抄就能结题,然后就幻想着几页垃圾就能引领所谓的BIM正向格局。
假话说多了,连自己都相信了。事实上,现在的PPT和十几年前的PPT并没有太大区别。大家都说好,究竟好在哪里说不出来,只能模糊的说一两句,BIM适合大项目、重点工程之类的话。给钱什么都能答应,什么都能做,如果做出来的东西和你们的预期不一样,借口就是这跟中国当前的基建环境有关。
BIM骗子们对于同行质疑往往这么回答:“你不懂真正的BIM,真正的BIM是……”
类似这样的,都是上面的需要,顺流赚钱
创新 智慧工地倒是了解的少,智慧矿山倒是熟悉一些:lo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