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展几乎为零
日前,号称“地表最强”人形机器人Figure 02强势推出。该款机器人是由获得微软、英伟达、OpenAI投资的人形机器人明星企业Figure打造。与2023年发布的第一代产品相比,Figure 02不仅换了一身外观,五指也更加灵活。在OpenAI多模态大模型的加持下,实现了与人类语音对话。同时,Figure 02的机载计算和AI推理能力翻了三倍;其续航可支持每天完成约20个小时的有效工作。
从硬件创新到AI算法突破,从核心零部件到应用场景拓展,人形机器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Figure 02的发布之所以成为行业焦点,是因为Figure 02的问世不仅引发了技术层面的讨论,更引起了对其商业化前景的热切期待。人们更关注该款堪称“世界最先进的AI硬件”,能否在机器人智能化领域再一次引爆行业,并成为一个智能的、能够快速商业化落地的人形机器人。毕竟,未来谁能率先产业化,谁能率先批量生产,谁就能先占据市场,这才是关键。
正如马斯克所言,人形机器人原型很容易,批量生产很难,甚至不可能。就目前而言,Optimus的商业化进展并不顺利,预期产量在逐渐减少,量产及对外交付时间逐渐拉长。
例如,2024年4月,马斯克表示预计到今年年底,Optimus将装置在工厂执行一系列有用的任务,同时在2025年底前对外销售这些机器人;2024年6月,马斯克重申了特斯拉目标,计划在2025年实现Optimus人形机器人的限量生产,预计到2025年底将有超过1000台,或者几千台Optimus人形机器人将在特斯拉工厂各个岗位工作;2024年7月,马斯克在X平台上表示,公司计划于2025年实现Optimus的限量生产,但初期产量较低,仅供特斯拉内部使用,预计在2026年实现大规模生产,以供其他公司使用。
在软硬件实力、生产能力和工程能力层面都全面领先的特斯拉,商业化进展不及预期,更何况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初创公司。
商业化落地成为横亘在每一个人形机器人厂商面前的一座高山,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征服。包括国内的优必选、宇树科技、达闼机器人、追觅科技、傅利叶智能、智元机器人、开普勒、星动纪元、乐聚机器人等在内的初创企业或机器人厂商尽管展现出卓越的创新能力和应用前景,但至今没有整机厂商宣布批量生产,且商业化落地进展缓慢。
例如,国内人形机器人第一股,广受资本市场关注的优必选,在商业化落地的道路上,主要围绕教育、物流、消费级及其他产业定制四大方向推动智能机器人产业落地。今年以来,优必选聚焦汽车、3C等制造业重点领域,提升人形机器人工具操作与任务执行能力,打造人形机器人产线和工厂,在典型制造场景实现深度应用。当然,目前优必选在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方面目前仍处于战略合作阶段:
2024年2月,优必选展示Walker S在蔚来工厂工作视频;2024年5月,与东风柳汽签署人形机器人应用战略合作协议;2024年7月1日,与一汽大众达成深度合作;2024年8月5日,与吉利和天奇股份战略合作,旗下工业人形机器人已连续21天在极氪5G智慧工厂“实训”。
宇树科技推出的Unitree H1产品于2023年下半年实现了小批量量产和发货。目前,在商业模式上,其产品主要面向高校、研究所、科技公司和工业落地,作为机器人开发平台研究或落地使用。
傅利叶智能现阶段GR-1产品销售对象也主要针对科研院校。
乐聚机器人推出的“夸父”系列人形机器人在商业化落地方面同样面向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同时在工业场景和家庭养老等消费领域启动探索。
2023年12月,海尔机器人与乐聚达成了战略合作,计划推进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在海尔智慧家庭场景中的应用。2023年12月,乐聚与海尔机器人达成了战略合作;2024年3月,乐聚与海尔机器人联合展出国内首款面向家庭场景服务的通用人形机器人;2024年5月,中国移动携手乐聚,共探“AI+产品与行业应用”解决方案;2024年6月,乐聚机器人与江苏亨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智元机器人推出的“远征”系列瞄准工业智造领域,汽车装配是其首个落地场景。2024年3月,临港集团旗下多家子公司与智元机器人达成了采购机器人产品的意向协议;2024年5月10日,与均普智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加速其商业化落地进程。
星动纪元推出的人形机器人产品线包括小星和小星Max,小星侧重于开发通用的移动能力,可应用于户外巡检、物流等场景。今年4月,星动纪元与临港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加速推进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的迭代进程,推动其在制造业、服务业场景的落地示范应用。
开普勒机器人公司目前推出的人形机器人分为K1、S1、D1三个型号。其商业化落地方向包括教育科研、智慧巡检、智能制造、仓储物流、户外作业、高危作业等领域。2024年6月,与新加坡SIMPPLE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据开普勒人形机器人CE0胡德波在2024中国人形机器人开发者大会上透露,开普勒先行者K1最快于今年9月份量产上市,全球储备客户已有上百家,不少已达成订购意向。
可以看出,国内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在商业化落地层面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尽管在战略合作层面达成一定的成果,但大多数都是面向一些科研机构、院校、企业作为场景探索或者试点。
整体而言,当前的人形机器人赛道仍处于早期阶段,国内外的参与者都以研发为主,商业化部署的案例较为有限。中短期内,更多的厂商会把偏服务类的场景列为目标应用优先落地。中长期来看,随着技术提升,商业服务、工业制造与物流领域能够实现局部场景落地。
商业化进展几乎为零,人形机器人赛道究竟在卷什么?
人形机器人赛道,不乏全球首个、世界首款、遥遥领先等宣传字眼。例如,官方宣称为“全世界最先进的AI硬件”Figure 02 ,在新品正式发布过后,反而因为期望过高,而引起诸多讨论和质疑。
人形机器人价格一直是被外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据了解,目前市面上推出的人形机器人价格在普遍在40-80万元价格区间。先有宇树科技9.9万元的G1捅破价格天花板,后有3.85万元的众擎机器人SA01推出。在整体商业化进展为零的行业环境下,价格持续下探的意义何在?低价就能推动人形机器人的快速量产和落地吗?
近几年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热度持续增高,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国内人形机器人赛道至少完成了10笔融资。其中,宇树科技的B+轮融资额高达10亿元。巨额融资过后,似乎并没有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量产的步伐。
究竟是什么因素限制了人形机器人的量产落地?
一方面,尽管近年来技术有所进步,但当前的人形机器人在多个关键性能指标上仍显不足。这包括可靠性、移动速度、操作精度、续航时间以及人机协同能力等。这些限制使得人形机器人目前只能在特定场景和工序中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开发和生产人形机器人资金投入大,人形机器人造价偏高,主要是由于其关键核心零部件价格高昂,例如高性能控制器、高性能电机驱动器等,价格动辄上万。如果采用进口或者专项定制的话,其成本将会更高。
人行机器人的关键性能、核心零部件造价等因素都与人形机器人软硬件技术提升密切相关。硬件成为影响人形机器人成本的直接因素。在硬件层面,近年来,工业自动化厂商积极瞄准人形机器人产业带来的新机遇,致力于在核心零部件的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例如,人形机器人灵活手的关键零件——空心杯电机,国内的禾川科技、鸣志电器、伟创电气、鼎智科技等企业都具备生产能力。除此之外,国内还有一批优秀的减速器生产厂商包括绿的谐波、双环传动、中大力德、昊志机电等;以及伺服系统领先厂商包括汇川技术、禾川科技和雷赛智能等。
就降本而言,至少在软硬件设备中可以看到确定性机会。然而,量产的根本变量在于产业应用的大规模爆发,市场需求增加会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又会激活更多市场需求。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而降本和应用场景的拓展都需要企业不断迭代技术,持续创新,提高国产替代的比例,依托于本土供应链优势加速降本过程,让市场看到更多更多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人形机器人好难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