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物价合理回升
央行最近发布《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其中一条非常明确提到: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推动物价保持在合理水平。合理回升、重要考量、合理水平——这些更急迫更明确的字眼在过去很长时间,还是首次出现,此前的表达都更“温和”,比如:
5月份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的提法是: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
8月份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的提法是:维护价格稳定,温和回升。
而这一次的突然变化,熟悉政策的人都知道,很明显,央行用词更直接更紧迫背后反映出来的,是央行觉得时机已经趋于成熟,因此要开始重点考虑推动“温和再通胀”的问题了。
M1环比上升1.3%,是今年以来的首次回升;M2增速7.5%,连续数月高位增长。
作为基建先行指标的挖掘机销量,10月份增速大涨15.1%,整体工程机械开工率环比回升1.6%。
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5个月以来首次回到扩张区间。
而另一方面,10月份,CPI指数同比增长0.3%,环比-0.3%,虽然摆脱了去年接连负增长的局面,但依然徘徊在0附近的低位。
换句话说,央行认为,经济的扩张并没有体现在价格上,也就无法形成持续的社会预期。
举个简单的例子,整个社会就是个木桶,这个木桶的一半是需求,另一半是供给,而木桶能装多少水,就是经济水平(或者说是GDP)。
很显然,经济水平的高低取决木桶的“短板”,也就是需求和供给哪一方拖了后腿。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委员黄益平就非常推崇温和再通胀,他甚至建议:要将温和通胀的重要性,提高到与GDP增速同等重要的地位。
GDP增速是追求规模,而温和通胀是追求效率(价格),二者要并重。
另一方面,是更大的时代背景,我们也正面临着推动温和通胀的内外紧迫性。
外部,是全球自由贸易时代终结,新一届美国政府上台加大挥舞关税大棒,外循环受阻,必须要通过内循环来对冲,而要实现内循环,就必须推升涨价通胀预期,从而刺激消费。
而内部,全国人大刚刚审批通过地方化债方案,地方政府迎来“化债十五年”,虽然当下的负担更轻了,但是钱还是要还,必须要通过温和再通胀来实现债务的消化(债务长期贬值)。
降薪与推高CPI是未来两个维持国家发展的主渠道,需要两条腿走路,第一就是逐步降低收入,维持竞争力,第二提高物价保GDP,二者缺一不可 房子再怎么降都没人买了。度过经济危机一般有两个方向,1、杀富济贫,2、继续压榨穷人。回顾过去就发现,d打天下时用第一种,治天下用第二种:@ 给企业让利?让老板滋润来保证马仔不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