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回声 发表于 7 天前

久病成医












根据新出炉的《2024年世界机器人报告》,中国2023年在“工业机器人密度”的排名中,高居世界第三。每万名员工所配有的470台机器人的数量,虽排在韩国(1012台)、新加坡(770台)之后,但已超过德国(429台)、日本(419台)。
按理说,给员工配备机器人,应该会使其劳动强度降低,工作压力减轻。但各行各业打工人用实际行动所书写的一个“卷”字,却足以让这一因果关系被证伪。“2023年,全中国7.37亿打工人,联手打破了近20年来的纪录,创下平均工作时长的新高——49小时/周!全年加起来,高达2,450个小时,在全球167个国家中,……遥遥领先”。
若将中国人的平均工时定义为“1”,韩国则是0.764,日本为0.658,德国更低至0.548。在2024年9月9日,韩国人力部长陈诗龙已在公开场合谈过有关本地雇员每周工作时长的问题。他表示,从2019年到2023年,不同薪资等级的25至64岁全职雇员周工作时长的平均值和中位数都下降了。即使按照下降前,每周45.8小时的最长时间来看,新加坡人的工作时间也比中国人短。全职人员周平均工作43.22小时的韩国,“人均GDP在3.23万美元,差不多是我们的两倍”;“周平均工作44.3小时的新加坡则更离谱……人均GDP高达8.28万美元,差不多是我们的六七倍”。
机器人使用密度越高,对产业工人乃至整个行业的生存、发展状况就更不利。对此,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主席伊藤隆之也讲出了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机器人密度是衡量各国制造业自动化水平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指标”、“尽管中国在制造业领域拥有约3,700万人规模庞大的劳动力,但中国在自动化技术上的巨额投资实现了如此之高的机器人密度。”

拿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被排在世界第三的2023年来说,今年4月刊登的《如何应对当前结构性的产能过剩?》一文指出,产能过剩最重要的判断指标是产能利用率。但从2023年下半年来看,中国制造业总体产能利用程度已“低于历史中枢水平”。尤其是,计算机通信电子、电气机械、汽车制造等装备制造业“表现最弱”,而原材料行业“也有不足”。此外,在消费制造行业中,“无论是等必需品,还是可选消费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利用不足”。
从“如果我有钱,还用得着你来刺激吗”已被封为针对政府要“刺激消费”的回复来看,对内“去库存”似乎是举步维艰。那么对外“去产能”又是否可行呢?欧美多年前就已经开始的“反倾销”以及川普在第一任期启动的贸易战,且打算在第二任期将关税提升至60%的制裁行动,都是再清楚不过的回答。
何况,包括欧美在内的各国订单如果都能朝着中国涌来,也不会天天派“砖家”,在本国民众面前,跟大洋彼岸道出“中国产能过剩”实情的美国财长隔空打嘴仗了。这就是一看到自己的劣质产品卖不出去就气得跳脚、甚至大骂顾客的无赖商家最本能的反应。
当然,烂招也多,死乞白赖也能销出去一点。比如,给“一带一路”国家放债,骗人家大兴土木时,自己也顺带去点产能。又比如,看到举债搞生产却年年亏损的“僵尸企业”不断出现,于是就直接化债,将其债务一笔勾销。等到国库见底,再继续狂征暴敛,或干脆放水印钞。



由于出口行业早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许多沿海的企业和工厂都掀起了倒闭潮。不发自内心地感到绝望,靠此营生来养家糊口的人又怎会舍得将自己的生意停掉?企业家、工厂主为及时止损,把钱投到股市和房地产,但等来的却是股价、房价都已无法“止跌”的噩耗。连老板都无钱可挣了,打工人就更得喝西北风。
有专家在《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发展及就业影响研究》中写道,“工业机器人对就业的负面影响是普遍存在的”,“主要是对低技能劳动力的替代,失业人数中低学历的占比较高”,而这些人恰恰又是社会中最难找到工作的那一拨。尽管“同时会创造新岗位”,但“增加的新岗位数远不及被替代的岗位数”。
如今,“投资失败、工作失业、生活失意、情感失意、关系失和、心态失衡、精神失常和年少失管”的“八失人员”、“经济收入低、社会地位低、社会声望低、人际交往少、流动机会少和疏导渠道少”的“三低三少”人员以及“无配偶、无子女、无工作或稳定收入、无房产等资产”的“四无”和“投资失败、生活失意、关系失和、心理失衡及精神失常”的“五失”人员,已成为伺机报复社会、无差别杀人的主力。











leftwall 发表于 7 天前

遥遥领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久病成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