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回声 发表于 2025-2-7 20:19:13

打造美国版铁穹

1月27日晚间,美国总统唐纳德·川普签署了“为美国打造铁穹”的行政令,要求国防部皮特·海格塞斯在60天内提交该防御体系的参考架构及相关落实计划。
为美国打造“铁穹”是“让美国再次伟大”为主题的2024年共和党党纲的一部分。这个由20条承诺组成的计划的其中一条写道:“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座伟大的‘铁穹’反导防御盾--全部由美国制造。”
“铁穹”行政令出台后引发了激烈的讨论。支持者认为该计划能弥补当前美国反导防御系统面对新威胁时捉襟见肘的局面,提升全域防御能力和战略威慑。反对者认为该计划是毫不实际的空想,面临技术瓶颈、天价费用和引发军备竞赛等问题。

白宫1月27日公布的有关“铁穹”的行政令开宗明义地指出打造“铁穹”的目的:“来自弹道导弹、高超音速导弹、巡航导弹以及其他先进空中攻击手段的威胁仍然是美国面临的最具灾难性的威胁。”
根据行政令,“铁穹”将由这几个部分组成。
在太空中部署追踪敌方高超音速和弹道导弹的传感器。
在太空中部署能在敌方导弹尚处助推阶段时即能直接摧毁目标的拦截器。
配置中空拦截器,以在导弹进入轨道后或飞行中期实现二次拦截;
整合地面防御系统,如爱国者、萨德(末段高空区域防御,THAAD)、国家先进地对空导弹系统(NASAMS)等,在导弹进入大气层后构成终端拦截。
部署非动能拦截手段(如定向能武器)以辅助对弹道、高超音速及先进巡航导弹的传统动能拦截。
各组件倚靠具有安全性和韧性安全供应链。

英国《金融时报》指出,川普称之为‘铁穹’是对以色列著名的“铁穹”防空系统致敬,但川普的这一美国版构想--整合了太空传感、太空激光和天基拦截等技术--“实际上更接近里根在冷战高峰期于1983年推出的所谓‘星球大战’计划。”“星球大战”计划的目的也是建立天基导弹防御系统。
“天基导弹防御系统的最主要概念是利用伪装成普通卫星的拦截器,”美国物理联合会(AIP)在一篇文章中解释道,“这些拦截器将监视导弹发射场,一旦监测到发射,就利用火箭发动机离开轨道,与来袭导弹相撞。相比于地面系统,太空反导系统的优势在于其离发射的导弹更近,能够在导弹助推阶段就拦截目标,从而防止敌方使用迷惑性的诱饵弹头。”
当中的非动能拦截手段可能包括类似于里根政府时期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构思的太空X射线激光器等构想。
虽然被认为向以色列的铁穹系统致敬,但相对以色列的“铁穹”,美国版“铁穹”不仅需覆盖以色列国土面积450倍的所有美国领土,包括夏威夷、阿拉斯加及海外领土,其防御目标是射程更远、速度更快且可能携带核弹头的“弹道导弹、高超音速导弹、先进巡航导弹和其他下一代(武器的)空中攻击”。

“如今,大多数美国人可能还没有意识到,随着导弹及相关技术的迅速进步和扩散,美国本土的安全正变得越来越脆弱,”《华尔街日报》1月28日的一篇社论写道。
“过去,美国主要担心的是流氓国家朝鲜向加州发射洲际弹道导弹;而如今,中国和俄罗斯所拥有的高超音速武器,仅凭提前几分钟的预警,就可能对美国本土发动毁灭性打击。”
目前美国的本土防御洲际导弹主要依靠部署在阿拉斯加州和加利福尼亚洲的44枚地基中段防御系统(GMD)拦截器,但该系统的部署初衷是抵御来自“流氓国家”朝鲜有限数量的洲际导弹。
但如今美国面临的导弹威胁环境早已大不相同。
中俄“双核”威胁:中国和俄罗斯正大规模部署先进的弹道、巡航及高超音速导弹,其威胁范围可及美国本土关键目标。两国的核政策允许在特定情况下有限使用核及常规武器以胁迫美国。随着中国不断扩充核武库,防御专家担忧美国核力量可能无法同时遏制中俄联手发动或几乎连续的核先发打击。
中国:去年9月25日,中国40多年来首次向太平洋海域试射了一枚洲际弹道导弹。虽然试射使用假弹头,但该行动被视为展示中国在远程打击和核威慑能力上的最新进展。专家指出,中国选择在国际水域进行试射,是向美国及其盟国发出明确信号。
朝鲜:朝鲜近年来不断扩充其洲际弹道导弹库。川普上个月称朝鲜是“拥核国”。去年10月31日,朝鲜在美国总统大选前夕试射了一枚洲际弹道导弹,且其飞行时间超过了金正恩政权以往发射的任何武器。
伊朗:据《华尔街日报》1月23日报道,伊朗利用中国供应的过氯酸钠(固体火箭推进剂的重要组成部分)恢复并升级弹道导弹的生产;据《纽约时报》2月3日报道,伊朗正加紧研制“速成型”核武器,或能在几个月内制造出一枚核武器——尽管这种核武器在精度和射程上会有不足,但足以向国际社会宣示伊朗核能力。

美国现有的反导设施包括GMD反洲际导弹拦截器、海基宙斯盾(AEGIS)系统、爱国者、THAAD、NASAMS等,但这些系统大多为固定部署、独立运行,缺乏像以色列反导体系那样网络化的整合。
许多现代武器依赖太空系统进行制导,形式多样,如难以追踪的高超音速导弹、带有多弹头的弹道导弹、各型无人机、以及海基巡航导弹等等,这些武器组合使得防御变得更加困难。
此外,美国的核指挥系统(NC3)依赖太空预警、通信与核爆探测卫星。但随着中俄反卫星技术的快速突破,这些关键太空资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一旦遭破坏,美国的核反击能力将大幅削弱。这就要求美国不仅要提升常规反导能力,更需加强在敌方导弹发射初期就能进行拦截的能力,从而保护整个防御体系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除反导系统外,美国也依靠其“二次核打击“能力来实现威慑。
“但是…二次打击并不能保护那些在(第一轮)导弹袭击中早已丧生的美国民众,”《华尔街日报》的社论写道。“只有当潜在敌人对其首轮攻击能否突破美国反导防御体系缺乏信心时,威慑作用才能得到真正的增强。”
该社论指出,这正是里根总统提出“战略防御倡议”的原因,“尽管该计划从未真正实施,但它促使苏联确信,他们无法赢得一场技术竞赛。”
支持者认为,构建一个多层次、全覆盖的反导防御体系能够让潜在敌人不敢轻举妄动。正如里根的“战略防御倡议”曾在冷战中让苏联高层感到震慑一样,新体系将使对手无法确信其导弹能突破美国的防御。
美国面临的威胁不再局限于单一国家或单一类型的导弹攻击。只有构建一个包含太空层、中空层及终端拦截层的综合防御体系,才能有效应对来自俄罗斯、中国等大国以及非国家行为体的多样化导弹威胁。

美国退休陆军上将(Gen. Jack Keane支持川普的这一构想。他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强调了美国面临的先进武器威胁。“比如,中国在2021年发射的一种高超音速滑翔系统,它由火箭提供动力,绕地球一周后从南半球出现。试想一下,我们所有针对洲际弹道导弹的防御系统都布置在北半球,而对方能利用这种方式悄然接近,我们却未能发现或追踪到该系统…同时,俄罗斯也研发出了非常先进的巡航导弹。这些都是重大威胁,我们必须尽快开发出更加完善的追踪和拦截系统。”
美国退休陆军中校Lt. Col. Robert Maginnis在福克斯新闻网站上撰文称,“也许这非常雄心勃勃,且可能相当昂贵,但显然,在这个空中威胁激增的时代,这是一个值得认真考虑的国家安全必要措施。”
太空传感器、激光武器以及卫星技术近年中不断进步。支持者乐观认为,这些技术的突破将使得此前被认为不可能的太空拦截和多层防御方案变得更为现实。“如果川普的这一努力能像里根‘星球大战’计划那样获得科学和工程界的支持,它将很快证明太空传感器和拦截器在应对美国及其盟友面临的威胁方面,具有最为显著的成本效益优势。”曾任里根政府与苏联国防和太空谈判首席代表的Henry Cooper和曾任美国前国防部长Casper Weinberger谈判代表的Daniel Gallington在《华盛顿时报》中写道。
《华尔街日报》社论还称,川普的行政命令被视为联邦政府的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尝试,有助于推动国防部门和国会重新审视并更新长期以来过于陈旧的防御战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打造美国版铁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