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的复杂!AI?纯粹的狗屁!
996、007好不好?非常不好,很残酷,没有人说它好!而是不是福报?绝对是福报!有谁不认为是福报的吗?我不信!
没错吧!阿拉这段话108%正确,从政治上都是正确的,AI怎么能绕明白?吃屎都不会懂,作为人类都懂,臣服于上面这个定式!
本帖最后由 迷茫的维修 于 2025-4-10 06:48 编辑
40年,
跪求人家过来投资,
一点点积累下来资金,设备,厂房,技术,客户,
一夜,自己砸烂 不需要长篇大论,就一句话,没有特殊技能和社会资源的人,只有争取拿到996,007的机会,才能吃上饭。 温铁军
趁自己还有钱,去农村搞块地,保住点资源型资产,因为最终。所有的虚拟资产,在发生某种崩溃性事件的时候,自己赖以生存的,不是在银行有多少存款,而且有多少资源型资产来支撑自己的生存。
23年就说了这个话了,现在又在推送。 今天股市会大跌
通义大模型Qwen-QwQ-32B推理模型的回答
关于“996(朝9晚9,一周6天)”和“007(极端长时间工作,甚至无休)”工作制的讨论,确实存在矛盾的观点。一方面,这种工作制被广泛批评其残酷性,另一方面,有人将其视为“福报”。结合当前经济下行的背景,这一现象的内在逻辑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
一、经济下行背景下的企业逻辑
成本压力与生存需求
经济下行时,企业面临利润下滑、订单减少、融资困难等问题。为维持生存,企业可能通过压缩成本(如减少员工福利、延长工时而不增加薪酬)或提高效率(如要求员工“自愿”加班)来应对。这种情况下,企业可能将“996”视为一种“无奈选择”,认为只有通过员工的高强度工作才能维持竞争力。
短期生存与长期风险的权衡
企业可能认为,通过压榨员工的劳动时间可以暂时避免裁员,从而减少社会舆论压力。但长期来看,过度压榨可能导致员工流失、创新能力下降、生产效率降低,甚至引发法律纠纷或社会舆论危机。
二、“福报”观点的争议性
“福报”背后的逻辑
就业市场的紧缩:经济下行时,失业率上升,竞争加剧。部分人认为,能保住工作、甚至在高压环境下获得晋升机会,是“福报”。这种观点隐含了“在困难时期能有工作就是幸运”的无奈接受心态。
个人奋斗的叙事:在一些文化语境中,加班文化被包装为“努力奋斗”“为公司奉献”,将个人价值与牺牲精神绑定,从而将“福报”合理化。
“福报”概念的谬误
忽视劳动权益:将“福报”等同于“接受剥削”,本质上是对劳动者权益的漠视。劳动法明确规定了工作时间、加班补偿等基本权利,超时工作本应是例外而非常态。
长期代价被忽视:过度工作可能导致身心健康问题、家庭关系破裂、创造力枯竭,这些成本最终可能由社会或企业自身承担。
三、经济下行与劳动关系的矛盾
企业与员工的博弈
企业视角:经济下行时,企业倾向于将成本转嫁给劳动者(如延长工时而不增加工资),但长期可能削弱团队稳定性。
员工视角:在就业竞争激烈时,员工可能被迫接受超时工作,但这种妥协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并导致劳动者对企业的忠诚度下降。
经济下行的结构性矛盾
经济下行往往伴随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但“996”等制度更多是短期生存策略,而非推动创新或效率提升的长期解决方案。
当企业通过压榨员工而非技术或管理优化来维持利润时,可能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内在逻辑的矛盾性
短期生存与长期发展的冲突
企业通过“996”可能在短期内减少成本,但长期来看,过度透支员工精力会削弱企业的人力资本积累能力。例如,科技公司若因过度加班导致人才流失,将难以维持技术竞争力。
个体“福报”与社会公平的冲突
将“接受超时工作”视为“福报”,实质是将经济风险转嫁给劳动者,忽视了社会公平和劳动权益保护。这种逻辑可能加剧阶层分化,导致低收入群体更易陷入“过劳”陷阱。
经济下行的“替罪羊”效应
将超时工作合理化为“经济下行下的无奈选择”,可能掩盖企业自身的管理问题或行业结构性矛盾(如产能过剩、低效竞争),而非通过改革解决问题。
五、结论:矛盾中的反思与出路
“福报”本质是结构性问题的产物
“福报”观点的流行,反映了经济下行期劳动者话语权的弱化,以及社会对劳动权益保护的不足。它并非对劳动价值的肯定,而是对劳动者在危机中被迫妥协的无奈描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