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做技术的思路和逻辑能力。
车辆行业,新零部件A,替换传统零部件B。
鬼子公司给车辆行业供货一个A产品,因为属于非标部件,所以欧洲采购B产品的成本较高,所以在A产品在欧洲那边有成交。
然后鬼子公司也想给中车供货A,中车在国内的人力成本便宜,同样采购B产品,成本不到欧洲的10%。
A零件的售价是190元,中车采购B零件20元,欧洲采购B零件的成本是200元。
A零件有部分优势性能,但是并没有绝对的技术优势和革命性的效果改变。
代理商北京公司在2018-2019年花了大量精力推广和公关,北京公司在中车内部已经混了15年时间。
最后在中车最后一步,高层进行审核的时候,被一巴掌拍死A零件。认为10倍以上的采购成本,不值得。
老外随后招了一个吹牛的女销售,女销售同样花了1.5年的时间,把之前北京公司之前的流程走了一遍。
同样到了最后一步,成本核算同意和技术验证签字。
你觉得会成功吗?
这类项目流程控制,核心阻力和核心成交要素是什么?
大领导啊! 分成没谈好 我觉得得看鬼子在欧洲有没有影响力。如果能提供资源,为中车在欧洲拿单提供一点助力。这单就能成。 单纯做技术吃亏,很多这些利益、关系、分配方面的不懂,最后吃亏 不能裸奔啊
披上 科技升级、国产化 的皮,长远看综合成本仅有19元 现在都在搞国产化,进口件替代,也不是绝对不可替代的技术 要看甲方项目利润空间是否足够大到不那么在乎这一点成本差异,
以及可以给签字的人一个合理的说法借口去给内部一个解释
跟男的女的没啥关系
而且为啥B能打骨折,A不能打骨折呢 有没有可能找到一个点,这个点附带的潜在风险,没有人能承担得起,需要提供确切的指标和可重复的验证手段,还得确保便宜货铁定过不了这个验证。 在任何公司,要完成一个零件的替代都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技术方面好说,但是公司内部就不好说了,首先是相关部门的领导不能承担责任,在成本上升但性能优势不绝对的情况下,基本上都过不了,对于领导来说绝对不会承担这个风险的。除非这个领导中意这个产品,然后又有绝对的决策权。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