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肉和烤肉,煎,要难很多。
我在武汉吃牛排馆子,大多数水平都中等或者偏差。其中万象城的牛排家和莫尔顿,也都吃过。莫尔顿外观是达标的,但是肉不行,厨子也不行,点的五成,莫尔顿的嚼都嚼不动。还人均接近500。
牛排家的煎过头,从硬度就能感觉出来。入口就准确的判断,这不是五成,差不多7成熟了。
但是两家外观是达标的,说明不是锅煎的,进炉子。标准化的时间和炉温。
相反,上海的沃夫冈水平比武汉馆子好太多,但是价格是2倍。
厚一点的牛肉要保温和二次加热。冬天我习惯用锡纸包着,会流失一部分水分;夏天就不包锡纸。
现在就用鼻子闻气味和手判断肉的硬度,基本上不会失误。小色猫同学们已经吃过几次了,均反馈比外面的餐馆好吃太多。
没有任何技巧,就是稳定的灶台,不变的锅,多练习很多次。
而如果一次有5个人,同时要吃。就用水浴加热,出餐非常快。质量也相对统一一点。
相反烤肉就容易太多了,我分析了下为什么。
就是烤串的加热时间很短,看外观就行了,传热简单。外观好了,烤串就好了。
低温烤肉炉子的加热时间很长,用探针控制中心温度,就能品控很好。
所以烤肉,只要肉好,出品就让人满意。
所以煎肉厨子手艺,在我目前的阅历中,本质有四档。
第一档,就是没什么利润的馆子。
第二档,就是色猫这种自己做的。
第三档,就是非常熟练的厨子在不著名的馆子,烤了很多年肉。
第四档,就是很著名的馆子。逛逛吃过,我没吃过。
总结:吃煎肉不如吃烤肉或者烤串,哈哈哈哈!
煎牛肉需要在高温且快速的环境中完成,通常使用平底锅或铸铁锅,油温需达到180°C以上以形成焦香层。
难点:
火候稍有偏差,表面易焦糊或内部未熟透(如外焦内生或过熟失水)。
锅体温度易受外界干扰(如牛肉水分蒸发、火力调节滞后),需实时调整。
快速锁住肉汁,形成酥脆外壳,同时确保内部达到理想熟度(如三分熟、五分熟)。
每面煎制时间通常不超过3分钟,翻面时机需精准(如1-2次翻动),稍有迟疑即可能导致过熟。
需根据肉质厚度、油脂含量、锅温变化快速反应,例如降低火力防止焦糊或调整煎制时间。
通常选择厚切牛排(如肋眼、西冷),对厚度一致性要求高(误差±0.3cm),否则受热不均。
脂肪分布需均匀(如霜降牛肉),煎制时油脂融化润滑肉质,但控制不当易导致爆油或焦化。
烤牛肉:通常采用低温慢烤,使用烤架,温度控制在120°C至200°C之间,时间从30分钟到数小时不等。
温度波动较小,热量通过空气或辐射均匀传递,容错率更高。
可借助温度计精准监测内部温度(如52°C为三分熟,75°C为全熟),减少人为判断误差。
热量缓慢渗透,即使初始温度稍有偏差,仍有时间调整。
厚薄适应性更强。 商用设备,分流派的。在国内,所谓的低温,也比煎锅要高,碳能带来额外的风味。再有骨髓的加持,香,带来溢价。进高温炉,900度以上,快速形成焦壳,出炉甚至需要修掉过焦的边角。前面说的牛排馆,就不用碳炉,是分好几个炉子,从700度到1000度。
牛排口感好的本质是啥呢,是厚。家里用煎锅就不好整,比如切4厘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