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回声 发表于 昨天 11:28

要是AI 按结果付费呢

最近国际知名 VC 红杉资本提出了一个观点:AI 软件应该“卖结果”,比如“每促成100个订单收费1万元”。
不得不承认,红杉的这个观点,确实很领先。但是我认为,对于 90% 的 AI 公司来说,让客户“按结果付费”可能都是吹牛逼。
首先,客户真正关心的其实只有 2 点:
一是购买了服务,能带来多大价值?
二是如何付费,使用成本才能最低?
也就是说:只要收益能最大化,是不是“按结果付费”,客户其实并不太在意。
甚至客户会思考:如果价值是一样的,而按传统模式的费用更低,那为什么我要接受“按结果付费”?

举个例子:电商 ERP 行业早就有“按结果付费”的模式了,但这个模式并没有让行业受益,反而加重了行业的亏损。
电商 ERP 软件可以大幅度提高订单处理的效率,包括拣货、包装、发货等等。
可以说,没有电商 ERP 的支撑,“双11” 这种超大规模的订单量,根本不可能有现在的效率。
由于“结果”(即完成的订单量)非常容易统计,因此电商 ERP 公司早就推行了“按完成订单量付费”的模式。
但是,这种“按结果付费”的模式推行多年,仍然没有哪一家电商 ERP 公司真正实现了盈利。
核心就在于:能提供电商 ERP 软件的公司实在太多了,在一个红海市场,“按结果付费”只会变成进阶版的价格战(订单量少的客户,可以用更低的成本使用 ERP 软件)。

比如 ERP 这种管理软件,肯定能降本增效,但是很难找到一个“容易计量,且双方认可”的计费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按年订阅模式或许更为现实。
所以,鼓吹“按结果付费”,会不会误导缺乏经验的创业者?
最后,AI 的未来肯定是光明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在当下,AI到底能带来多少“可计量的价值”,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举个例子,OpenAI 的标杆客户Klarna,其 CEO 今年公开承认:公司在过去几年采用的以 AI 为中心的战略,是错误的!
原因就在于,在用 AI 替代了700名全职客服的工作量后,Klarna 发现客户开始大面积流失!
AI 客服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演示效果非常惊艳,但一旦实际落地就会暴露很多问题。
由于 AI 客服并没有真正的逻辑推导能力,更多是根据客户的问题,去简单匹配知识库的内容。因此,虽然在简单业务场景下表现良好,但是面对复杂的问题,“人工智能”就很容易变成“人工智障”。
比如,Gartner 在去年 7 月发布的一份报告就显示,64%的客户更希望公司不要使用 AI 客服。
另外,如果客户发现公司将使用 AI 客服,53%的客户会考虑转而使用其他产品。

AI编程的效果很好,是因为互联网上高质量的编程数据特别多,而更本质的原因则是编程天然就是一个“在线化”的工作。
高质量的互联网数据越多,大模型的训练效果就越好。
而客服就不一样了——特别是传统公司的客服业务——大量数据都在私域甚至线下,无法用于大模型的训练。
编程通常有严格的规则和逻辑,和自然语言相比,很少有“大致可用”的模糊状态,大大降低了不确定性。
但是客服就不一样了:多一个语气词、少一个语气词,客户的感受可能就不一样。相对于编程,规则要复杂得多。
编程可以利用编译器快速验证代码的可执行性,这种客观、可信的验证机制也大大提升了 AI 的生成能力。
客服就不一样了,必须有人工反馈,比如人工打分,或者让客户评分,否则AI 没办法自动评价服务的质量,这就大大限制了 AI 的学习能力。
AI 编程的过程,程序员会全程在线参与。
这种高度融合的“人机协同”,降低了“AI 黑箱”的负面影响,提高了 AI 编程的容错率。
而 AI 客服和用户对话的时候,基本就是 AI 单独面向用户,容错率更低。
说白了,成本确实是大幅度下降了,但是服务质量也大幅度下降了。你说,这样的“结果”,值得去付费吗?
我们必须明白,不管任何 AI 产品,其成功的关键都并非“按结果付费”,而是:
1)能否创造足够大的价值
2)能否构建足够宽的护城河
至于是不是“按结果付费”,真的一点都不重要。
https://s3.bmp.ovh/imgs/2025/08/13/e26cdbbc798c671b.jpg
https://s3.bmp.ovh/imgs/2025/08/13/40f68300dd13896f.jp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要是AI 按结果付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