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科学
纯有感,我们喜欢谈的“情商” “为人处世”, 公司有个培训叫 “behavior science”,参加了下,那么也就没那么多“情商” 这种比较模糊的概念了。
西洋的这个东西与中国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西方说的是行为规范,是一种通用守则,在大汗是学习“察言观色”揣摩上司意图,对于同僚你采用阴谋诡计最终获利!完全俩东西 行为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术领域,主要研究人类行为的规律性,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学科方法,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动机、决策机制及影响因素。例如,行为科学会研究“人在特定激励下如何选择”“群体压力如何影响决策”等问题,注重科学性和普适性。
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EQ)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具体概念,由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等人推广,指个体识别、理解、管理和利用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能力。情商通常包括自我觉察、情绪调节、同理心、社交技巧等维度,侧重于个体情绪能力的培养和应用。
“中国特色情商” 并非学术概念,而是本土文化语境中对社交能力的通俗化表达,更强调在复杂人际关系(尤其是熟人社会、权力结构、人情网络中)的 “适应性智慧”,核心是:
关系优先:重视 “人情往来”“面子维护”“圈层融入”,比如 “看破不说破”“给人台阶下”;
情境敏感性:在等级差异(如上下级、辈分)、群体规则中把握分寸,比如 “懂规矩”“会来事”;
隐性规则运用:融合了传统文化中的 “中庸”“含蓄”,强调 “潜台词” 而非直白表达,避免 “情商低 = 不会做人” 的评价。
文化依赖性:高度绑定中国社会的人际结构和价值观念,在其他文化中不适用;
实用性导向:更偏向 “社交策略” 而非内在情绪能力,甚至包含 “刻意迎合”“人际算计” 的成分;
模糊性:缺乏明确标准,更多靠 “经验积累” 和 “社会教化” 习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