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L不锈钢经低温离子渗碳处理后的黑色物质
问https://s3.bmp.ovh/imgs/2025/08/25/76bb398ca9139488.jpg
答
碳化物析出(如Cr₂₃C₆)
渗碳过程中,碳元素渗入不锈钢表面,并与铬(Cr)结合形成碳化物(如Cr₂₃C₆)。当渗碳温度过高(超过临界温度540℃)或时间过长时,铬的碳化物可能在表面或晶界处大量析出,形成黑色区域。
这类黑色物质与基体结合紧密,无法通过擦拭去除,且酸溶解难度大(碳化物稳定性较高),需通过电子显微镜(SEM)或能谱分析(EDS)观察是否有碳化物颗粒析出。
表面氧化或碳沉积
渗碳过程中使用的乙炔(C₂H₂)等含碳气体可能在表面发生不完全分解,导致碳元素以非晶态碳或氧化物形式沉积,形成黑色薄膜或斑点。此外,冷却过程中可能因氧化反应生成Fe₃O₄(黑色氧化铁)等氧化物。
若黑色物质可被稀硝酸(或柠檬酸)轻微溶解,且溶解后表面露出金属本色,大概率是氧化产物。
局部碳浓度偏聚
渗碳过程中碳元素分布不均匀(如局部浓度过高),可能导致碳在表面形成团簇或非均匀析出,呈现黑色条纹或斑点。
碳沉积的黑色物质通常较薄,附着力不强,用干布轻擦可能擦去部分(或显露出下方金属色),且不溶于稀酸(因碳化学稳定性高)。
要明确具体原因,可先通过简单手段初步判断:
1. 用干布轻擦:可擦去→游离碳或表面污染物;擦不去→氧化产物、碳化物。
2. 稀酸(如5%硝酸)浸泡:溶解消失→氧化产物;不溶解→游离碳或碳化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