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逻辑:中央厨房做的不算预制菜
人们发现,甚至用于定义预制菜的文件本身充满了矛盾。最典型就是那句“中央厨房出品的菜不归入预制菜”的规定。
这些规定当初是如何出台的呢?
当前具备法律意义的预制菜的定义来自红头文件,即由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六部委,于 2024 年 3 月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该文件用清单的方式界定了预制菜概念:“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不包括主食类食品,如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披萨等。”
悖论出现了。
从行业数据看,包括西贝在内的头部连锁餐饮(如麦当劳、肯德基、海底捞、喜茶等)的中央厨房覆盖率几乎达 100%。
所以,在大型连锁餐饮店里,几乎就不存在预制菜。
之所以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与《通知》出台的背景相关。
预制菜这个词第一次出现,是在2013年中国农科院张泓教授一篇肉类加工论文中。其原意是,随着速冷保鲜技术、包装保鲜技术、冷链锁鲜技术上的突破,预配置食品会占据越来越多的市场。
但没曾想,在各方利益追逐下,预制菜竟然成了风口上的猪,从学术术语成了创富密码,谁都想搭便车,连方便面、辣椒酱、咸菜都成了预制菜,更有不少食材变质、滥用添加剂的商家也来浑水摸鱼。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大规模抵制出现在2023年底,当时个别学校食堂出现质量问题,出问题者又往往打着预制菜的旗号。由此引发各地出现了家长联名抵制预制菜进校园活动。
此时政府迅速出台《通知》,其目的就是以正家长视听,也为已经疯狂的预制菜踩刹车。
但作为行业主管部门,他们也深知,中央厨房模式作为现代食品工业与餐饮产业融合的核心形态,不能泼脏水,顺便倒了孩子。
一个自己否定自己的政策由此出台。
特供系统怎么不吃预制菜呢?
早上三点四点钟去用冷链拉,厨房清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