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生午餐虾仁炒蛋紧急停供持续发酵
9月15日,有学生家长反映,当天中午的学生餐里,一道虾仁炒蛋被临时撤掉,学生说这道菜“有臭味”,学校补发了饼干、面包作为替代。据《新民晚报》消息,记者向上海多所学校求证,学校老师表示确有此事。据了解,该套餐由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目前,闵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已关注到此事,将积极开展调查。“虾仁炒蛋”事件后,9月16日,上海市闵行区某小学家长邵女士的女儿称,自己当天在学校吃了饭之后感觉不舒服,“我吃到的菜有臭味,我都吃到呕吐了。”邵女士问女儿为什么会呕吐,她就说看着就特别恶心,很难吃。其中有一个菜非常咸,还有一个萝卜汤,闻起来有奇怪的臭味,闻到就想吐。
通过家长群的聊天,邵女士还获知了另外一条消息:9月15日,学校将配餐里的一个菜换成了小面包,家长拍到的照片显示,这个小面包的配料表非常复杂,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添加剂。“里面有精炼植物油、白砂糖、各种香精,感觉就很不干净。”
另外一名学生家长表示,孩子反映了学校配餐没有营养,不好吃的问题,配餐中有很多的油炸食品,还有一些速冻的鸡鸭肉。“我们做家长的,只希望孩子在学校能吃上一顿安心、健康、温暖的午饭,不要再拿不新鲜、不健康的东西糊弄我们的孩子了。”
邵女士告诉记者,女儿所在学校的配餐也是由绿捷公司提供的,本学期学校还没有收取餐费,据高年级学生家长介绍,按往年惯例,餐费可能在每餐15元或者18元。邵女士希望,在绿捷公司配餐爆出丑闻的情况下,希望监管部门能够严肃调查,如果绿捷公司的配餐有问题,能够替换供应商。
据<东方网·纵相新闻>9月16日消息,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称,有学校反映虾仁里有细沙,“不是所有批次都存在问题,不存在别的食品安全问题,因为我们也留样了。”公司将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并深刻反思。同日,闵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已关注到此事,并积极开展调查。
点评
上海绿捷的背景不小啊,这家全称“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企业,简直是上海中小学餐饮界的“隐形巨头”。
有多夸张?根据公开数据,仅在刚刚过去的8月份,绿捷就一口气拿下了22家学校的餐饮服务项目!从普陀到静安,从徐汇到宝山,它的身影无处不在。
绿捷成立于1999年,目前是全上海最大的校园餐食供应商,拥有员工4000多人,供应全上海14个区,超过300所学校,其中40%都是小学。
去年,绿捷日供餐人数达到50万人。要知道,整个上海的中小学生在校人数也就182万。
作为一家非上市公司,上海绿捷并未主动公开其详细的创业历史,因此以下内容是基于公开的工商信息、政府招投标记录、新闻报道以及行业背景进行的总结。除了餐饮,绿捷还拥有自建农业基地、冷链物流及检测中心,业务拓展至医疗机构、大型赛事等领域。公司获评农业产业化上海市重点龙头企业、中国团餐百强企业等资质。
绿捷的创始人张国华,其关联企业竟横跨核能、信息安全、建筑、化工等多个“国之重器”领域,是多家上市公司的董事或高管。而现任董事长陶煦,更是美国名校博士,曾是前首富刘永好旗下“新希望六和”集团的总裁。
新希望的高管在香港注册一个公司,称霸上海滩数十载,公立学校的学生餐都是他们配送的。
天眼查显示,2018年张国华退出了绿捷的股东序列,但在2021年时,其职位仍显示为董事长。此人其关联企业还包括中国核能电力(担任董事)、启明星辰(担任独董),陕西建工(担任副总经理),内蒙古昊盛煤业(担任副董事长/董事)、上海氯碱化工(担任监事)、浙江苏泊尔(担任经理)、奕瑞电子科技(职位不详)、河南畅友工程(100%控股)、上海饮料食品厂(100%控股)等21家企业,其中核能电力、启明星辰、陕西建工、氯碱化工、苏泊尔、奕瑞电子都是上市公司。能横跨核能、信息、建筑、化工、家电、食品、电子行业,这个人的能力与背景,确实强大到手眼通天。
2022年上海封城期间,曾评选了11家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单位,绿捷赫然忝列,而美团、京东都没上榜。
站在绿捷前台的是董事长陶煦、法定代表人/总经理葛均锋和董事董昕宇三人。这三人,穿透下去都与新希望投资公司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陶煦,冻品汇董事长,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博士,曾任正⼤集团财务主管/总经理,前新希望六和总裁、董事,负责公司战略及内外资源的整合。
陶煦是金橡树投资控股 (天津) 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和法定代表人,董昕宇是金橡树投资的董事,金橡树投资由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100%控股,是新希望系的重要投资公司。
葛均锋,2024年才出现在绿捷的高管名单,其身份是厚生企业的监事。厚生企业的法定代表是王航,最终受益人是刘永好。
当一家拥有如此深厚背景的公司几乎垄断了市场,餐饮服务的质量还能靠纯粹的市场竞争来保障吗?当孩子们的餐盘被资本巨头牢牢掌控,我们家长的声音,还重要吗?
上海家长请愿西贝竞标学生餐的背后,是对绿捷实业长期垄断的血泪控诉。这家日供50万份学生餐的企业,虽顶着“上海市重点龙头企业”的光环,却屡屡被曝食材缩水、异物频发——18元餐标实际成本仅4-5元,未熟西红柿、反复油炸的鱼虾饼成了常态。更令人痛心的是,监管机制形同虚设:学校满意度调查要求学生“冲业绩”满分,家长投诉如石沉大海。这种“后台过硬”的垄断,让孩子们被迫咽下“猪食”,长期处于饥饿状态 。上海家长希望西贝竞标学生餐
家长选择争议中的西贝,实为两害相权的无奈之举。尽管西贝因“冷冻24个月西兰花”“18个月鸡翅”陷入预制菜风波,但作为知名连锁品牌,其供应链透明度和品控底线仍被视作高于绿捷。这种“宁可吃预制菜,也不碰绿捷”的选择,折射出公众对垄断企业的彻底失望。更值得深思的是,西贝在舆论压力下承诺将儿童餐调整为现做 ,而绿捷却在多次曝光后依然故我,凸显竞争机制缺失对服务质量的致命打击。
这场风波暴露的深层矛盾,是监管制度与公众期待的严重脱节。上海虽已推行AB餐制、家长陪餐等措施,但绿捷的长期垄断表明,仅有制度框架远远不够。从河南山区小学6元营养餐的现做烩菜,到上海18元餐食的工业化“猪食”,资源分配的巨大落差刺痛人心。要打破这种困局,需建立三重机制:一是全国联网的劣迹供应商名录,让绿捷这类企业无处遁形;二是家长深度参与的食材采购与定价监督体系,终结“暗箱操作”;三是将“食材成本不低于餐标75%”等硬性指标写入法规,从源头堵住利益黑洞。
上海18块钱的午餐根本吃不到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