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回声 发表于 7 天前

财政部3日设立新单位“债务管理司

财政部新设立的债务管理司,下设综合处、中央债务处、地方债务一处、地方债务二处、发行兑付处以及监测管理处。
债务管理司主要职责为拟订并执行政府国内债务管理制度和政策;拟订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和办法;编制国债和地方政府债余额限额计划;
加强政府债务监测监管,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等等。
债务管理司司长为李大伟,副司长为曲富国、赵则永。李大伟曾担任财政部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主任,并先后兼任该部预算司副司长及一级巡视员。

中央政府曾于2024年推出10万亿元的化债方案,以缓解地方政府庞大的债务压力,避免发生系统性风险。
今年9月12日,财政部部长蓝佛安称,截至2024年末,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达10.5万亿元。这是官方披露的最新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余额。
所谓隐性债务,指地方政府在法定政府债务限额之外直接或者承诺以财政资金偿还以及违法提供担保等方式举借的债务。
数据通常被指涉隐瞒,外媒曾报导中共地方隐性债务或高达60万亿元。
蓝佛安还透露,截至2024年末,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额为92.6万亿元,除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还有国债34.6万亿元、地方政府法定债务47.5万亿元。

按官方数据,2024年中国全国财政收入为23.4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收入10.1万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3.3万亿元。
中央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地方上缴税收,但随后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将资金重新分配给贫困地区。
2024年中央向地方转移支付总额达10.2万亿元,而中央财政收入仅为10.1万亿元。
这意味着中央政府将所有收入全部下拨地方后,仍需倒贴约1,000亿元,导致中央运转资金严重短缺。
中央政府每年需支出4.5万亿至5万亿元用于国防、教育、外交、“一带一路”项目以及政府运作等,但由于收入全部用于转移支付,这些开支完全依赖借债维持。
“中央政府花的每一分钱都是借来的”,这情况“非常可怕”。
2020年以后,地方财力走弱,政府债务率快速上行,2022年上行至332%(宽口径,即显性债务+城投债)。
重庆、天津、贵州、黑龙江、湖北、新疆这些债务率最高的地区均在600%以上。
现在财政部专设部门搞化债,说明地方政府债务这个“灰犀牛”让当局胆战心惊。
近年一直试图化债,抛出所谓一揽子化债方案,但收效甚微,只能从数字上掩盖。而整个化债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央和地方的搏弈和内斗,使化债沦为政治闹剧。

过去,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财政部管地方债发行,发改委管企业债审批,银保监会管银行信贷。
债务管理司将重点监控地方政府通过城投平台、PPP项目等渠道形成的隐性债务。1994年分税制后,地方与中央财政分开,但总体上是地方钱少事多,中央钱多事少,为此,中央允许地方卖土地赚钱,地方政府为了加杠杆就成立城投公司,土地财政和GDP上去了,但由此而背负上了沉重的隐形债务。如今经济加速下行,房地产下滑,隐形债务危机爆发,债务管理司的设立反映了中央被地方债务拖累的无奈,地方财政不仅依赖中央的转移支付,形成了“伸手要钱”的习惯,而且很可能存在向财政部虚报债务的现象。
在2024年11月8日的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公布了12万亿的化债新方案,根据方案,在2028年之前,地方政府需要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可由14.3万亿元下降至2.3万亿元。但中共非常清楚,地方政府的真实隐性债务规糢,远高于14.3万亿。
在2024年11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25年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2025年中央财政赤字占GDP的比率可能提高至4.0%,新增财政赤字5.2万亿元、地方专项债与特别国债之和接近13万亿元,预计大致相当于2025年GDP的9-10%。这样力度的广义赤字规糢是历年来罕见的。
从制度的角度来看,债务管理司的设立是为了通过统一的政策框架来防控地方债务风险,意味着中央和地方在债务治理上的博弈公开化。地方上当然是想多举债,中央来擦屁股和多支付转移,中共中央决定从今以后不能“糊涂地爱”,谁会哭就多给谁奶,那不行,得看你借多少钱,债有多大窟窿,窟窿大了,就得自己想办法填坑。
这不,看懂了上意,有的省馊主意就来了,那羊毛薅的叫一个专业,叫一个不要脸和缺德。

齐齐哈尔市依安县的上游水库和跃进水库,水底沉积的1100万立方米淤泥,以8.39亿元的天价被齐齐哈尔泽源环保产业有限公司”拍走了20年的处置权。更为稀奇的是,这公司是2025年10月10日刚成立的国有独资企业,注册资本2.7亿。花八个亿买一堆烂泥,疯了吗?一个世纪都赚不回来。
前几年,四川缺钱,有把未来20年各中小学食堂经营权拍卖出去的,贵州还把未来30年的路边停车位打包卖掉的,这回直接卖泥巴了,点泥成金。8个亿从哪来呢?简单的很,直接用未来若干年收益权到银行质押贷出8个亿来呀,政府缺钱,不好从银行直接拿钱给公务员发工资啊,就变了个戏法,真正的玩法不在线下挖泥,而是在线上融资。左手是资产,右手是资本,中间的淤泥是什么,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那银行坏账怎么办?银行倒了怎么办?再打包给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继续发债注资盘活,只要是打着国有旗号,就不愁没有傻子接盘。

10月,湖北省推出了国有“三资”改革政策,即“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科学运用“能用则用、不用则售、不售则租、能融则融”四种方式盘活资产,安徽、吉林、黑龙江等省份很快就跟风了。
政策听起来挺专业、挺高大上的,其实就是地方政府穷的叮当想,无米下锅,没办法把家里的碎砖烂瓦包装成金山银矿贴上资产标签卖出去,再套银行贷款,还能上市撬动股市吸金,妥妥的政府主导的庞氏骗局。
啥叫化债?网友神比喻:8次郎跟老板说,未来20年工资我不要了,你现在把我未来20年工资一次性打三折给我就得了。老板一听,赶紧给8次郎点根烟,小心翼翼又语重心长地问:“8次郎你是不是摊上什么事了?”对,这事儿,就叫化债。

标普全球2025年展望报告显示,地方总债务约95-105万亿元人民币,占GDP80%-85%,其中55万-60万亿元为隐性债务。房地产下行导致土地出让收入平均下降20-30%,地方政府可能需要10-20年才能完成债务化解。根据惠誉评级的分析和预测,2025年中国显性中央和显性地方政府债务总额将上升至GDP的68.3%,2024年为60.9%,2026年进一步升至GDP的74.2%,债务总额量化金额估计约96万亿元。惠誉认为“扩充债务”,即包括显性债务和LGFV隐性债务,2024年扩充债务占GDP的124%。2025年预测,由于债务置换,扩充债务比例可能维持在125%-130% GDP左右,总额约176-183万亿元,地方政府部分约110-120万亿元。

阴阳国师 发表于 6 天前

债务越来越多
不是坏事
制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于是
冗员越来越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财政部3日设立新单位“债务管理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