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荟萃山庄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49|回复: 4

不怕脱钩吗?就怕人心散了

[复制链接]

45

主题

131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7744
发表于 2019-12-14 18: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前,有很多市场人士对于技术脱钩产生了一系列的恐惧,但事实上,从人类三百年的技术发展史和新一轮全球化特征来看,我们对这个问题大可不必恐慌。


从历史视角看,任何一个新兴大国的崛起都是在技术封锁、贸易封锁中不断成长起来的


我们可以从3个历史故事来认识“任何一个新兴大国的崛起都是在技术封锁、贸易封锁中不断成长起来的”这一观点。


第一个故事是欧洲大陆对英国崛起进程的封锁和二者的脱钩。


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英国最早的技术来源于纺织,来源于圈地运动,来源于蒸汽机动力技术的发明,这些发明特别是纺织技术,最早来自于什么地方?来源于荷兰,来源于意大利和法国。


当时为了防止英国获得这些技术,整个大陆地区在17世纪对英国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封锁。英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举措都难以突破这种封锁,但最后还是因为大陆地区新教革命和宗教冲突,导致大量的技术工人逃离到英伦三岛,传播了很多的技术,使新技术不仅在英国扎根,而且孕育出全面赶超欧洲大陆的新技术和产业革命。


第二次大封锁发生在18世纪末,当时英国的经济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赶超,与欧洲大陆地区开始并驾齐驱。在英法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期间,整个欧洲大陆对于英国又进行了全面封锁,其中最厉害的就是造船技术、木材、钢铁的封锁,但这种封锁的结果却是英国造船技术的突飞猛进。


第二个故事是英国对刚刚独立的美国进行的技术封锁和技术脱钩。


英国成为世界老大之后,对于接下来的赶超国也同样采取了一系列的封锁,最为经典的封锁就是英国在1774年至1785年对刚刚独立的美国采取了全面的技术封锁,不准任何一个英国技师、任何一张英国图纸、任何一台英国机器运到美洲。


但最后这个严厉的封锁却被英国的一个“叛徒”塞缪尔·斯莱特打破了,他成功把这些图纸和技术装到脑袋里面,带到了美国,拉开了美国工业革命的序幕,最后塞缪尔·斯莱特也成为“美国工业革命之父”。


第三个故事是欧洲列强在20世纪初对于德国的科技封锁和技术脱钩。


1913年至1914年,德国已经崛起,法国、俄国、奥地利以及美国等国家利用德军入侵比利时并焚烧了鲁汶图书馆的事件,对德国进行了全面的科学与技术封锁。


所有的国际科技协会都对德国科学家进行全面封锁,不允许他们参加任何学会,不允许他们在国际杂志上发文章,不允许任何的科技专家与德国合作。


但封锁的结果是,德国在20世纪初叶通过构建其大学体系、研究院体系、实验室体系,成为20世纪初期全世界专利技术、工业技术发展最为迅猛的一个国家。


从上述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任何新兴大国在其关键成长期都会遭受守成大国在技术上、贸易上无以复加的打压,但任何一个成功的新兴大国都是在这种打压中成功实现了技术的全面赶超和全面崛起。


目前中国的地位和当代全球化的特性决定了我们与美国的关系与过去这些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的关系完全不一样了


更重要的是,目前中国的地位决定了我们与美国的关系与过去这些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的关系完全不一样了。这个不一样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中国的体量。


我们根据一些历史数据可以发现,德国当年在赶超的时候,其体量大概占核心守成大国40%左右的水平;日本在与美国进行技术挑战的时候,其GDP占到美国GDP的32%左右。


我们现在是什么情况呢?2018年我们的GDP按照现行汇率计算已经达到了美国GDP的69%。中国目前所拥有“庞然大物”的体量和超级的市场容量是它最为独特的地方。


过去的很多体量比我们小得多的新兴大国都可以在完全封锁下完成相对良性的自我循环和技术全面的赶超,我们现在完全有信心依赖于中国超级体量实现相对良性的自我循环和技术的进步。


第二个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是当前的经济全球化与过去三轮全球化有本质的区别。


人类已经经历了四轮全球化,每一轮全球化都会遭遇逆全球化,大国冲突带来的逆全球化一般要经历12年左右,如果没有大国博弈的逆全球化,一般在6年左右。


目前中国所处的时代,是大国强力博弈开启的时代。逆全球化的时期可能会在10年以上。我们发现,前三轮全球化都是构建在垂直分工体系基础上的,也就是基于我们的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你进口A产品,他进口C产品,分工模式是部分分工,难以出现单纯的“角点化”模式,贸易模式也以产业间贸易模式为主。


我们目前可以看到,全球的产业体系、价值链体系、技术链体系与过去完全不一样,50%左右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体,50%的分工是以水平分工为主体,整个这30年的国际贸易一个很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制造业外包、服务业外包,各种产业的分工进行了全面细化,从而导致任何一个产品并不能在任何一个国家完全独立生产,很多发达国家完全依赖创新和金融等价值链的最高端进行经济引领,产业空心化十分严重。这导致了本轮全球化国家经济主权的高度依赖性,大大超越了前三轮全球化的依存性。


目前我们高举合作共赢旗帜,它的时代背景是第四轮全球化,以水平分工、产业内贸易,以新型价值链、产业链为基础的全球化,这个背景我们目前难以摆脱。


虽然过去一年中美贸易战持续不断地开展,美国在贸易方面该使的招也使得差不多了,但是可以看到,我们1-10月份的出口增长速度依然在4.4%-4.5%的水平,没有像很多人讲的,我们一季度就崩溃。我们经常说,全球化很脆弱,但是全球化也很顽强,这一轮的全球化尤其顽强,我们要抓住这样一个时机。


第三个方面,我们目前的全球化在本质上就是一个不对称的全球化。


这个不对称表现在贸易全球化进展很好,技术全球化和人力资本全球化却步履蹒跚,与贸易全球化的规模和速度完全不相称。有很多人讲技术脱钩对于我们而言是致命的打击,但是,我们从来没有跟美国技术进行融合。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美国从来没有在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上与中国进行合作和对接,中国技术与美国技术基本上是处于脱钩状态的!“巴黎统筹委员会”以及《瓦森纳协定》严格禁止敏感技术出口给中国,美国各种技术审查、国家安全审查以及产业投资审查都严禁将先进技术转让给中国。


靠技术封锁、技术脱钩来打压中国,注定失败


我们现在的确引进了很多技术,但是大家一定要看到,从技术经济学角度来看,如果要遏制一个后进国家进行技术赶超,最重要的方法不是封锁,而是有步骤地转让落后技术给后进国家。


这种落后技术的转让可以从根本上颠覆后进国家的自我研发体系,特别是当落后国家自我研发刚刚有所收获的时候,发达国家的技术转让会直接让这些自我研发体系在竞争中被摧毁,从而导致落后国家技术积累和技术赶超出现夭折。


过去的故事也告诉我们,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在灵活运用这一法则。在过去数十年我们所制定的“市场换技术”战略从来就没有成功!


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汽车生产,现在销售生产的量已经超过两千万辆,但是我们发动机还解决不了。原因是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就是在这种技术博弈中,先进国家通过有步骤地释放落后技术给后进国家,从而阻止后进国家的技术发展。


所以,我们要清晰认识到,从技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要想阻止后进国家的赶超步伐,不是进行技术封锁,而是进行恶意的、有步骤的落后技术转让!


因此,我们会发现,美国现在所采取的很多策略,从历史上、从理论上来看,并不是很高明的策略,他们全面遏制中国,企图通过技术封锁、技术脱钩来打压中国的战略必将失败!


我们一定要有信心,在我们目前这样的一种战略布局下,在我们目前超体量的经济基础上,我们必定会把未来的发展道路走好、走远。我们可以通过经济外交等多元化的手段,与世界各国一道实现合作共赢。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 收起 理由
zsj119 + 3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31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7744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4 19: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源:北京日报·理论周刊(有删减)

作者:刘元春(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原文标题:《不必恐惧技术脱钩——人类三百年来技术发展史的一个启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4 19:0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65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2982
发表于 2019-12-14 22:4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哈,前提是你得是一个正常的国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2493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489
发表于 2019-12-14 23:54: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直接说中或最赢就行了,管理员删帖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荟萃山庄 ( 辽ICP备16011317号-1 )

GMT+8, 2025-1-15 17:46 , Processed in 0.12342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