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26日的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供给侧的风景”分会场,爆发了一场关于中国经济学和华为公司为何能成功的争论。 这场争论是在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李稻葵、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和中国原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间展开的。 
李稻葵(左)与林毅夫(右)。 澎湃新闻记者韩声江图 争论由来自清华的李稻葵发起,谈及中国供给侧生产能力时,他表示中国在工程领域工业品生产方面强一点,高端消费品生产方面弱一点。他用汽车行业举例,中国产客车在国际上竞争力强一些,轿车就差一些。他还表示,主要差距不完全是工程方面的,也有市场营销方面的影响,“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同样的马桶盖,大家要到日本去买,在杭州就没人买。” 李稻葵称,中国的工程能力、技术能力相对而言是比较强的,所以工程机械很牛、造桥很牛、高铁很牛。但是马桶盖弄不来,主要是品牌经营还不够,这个东西需要时间,再过五、六年,不出十年,中国会有一批消费品的品牌杀出来的。 李稻葵称,中国在一个极其敏感的行业世界第一,那就是通讯行业中的华为。李稻葵认为其原因在于,中国的大学培养经济学家的能力远远不如培养工程师的能力,“中国一年可以培养120万工程师,又便宜又能干活,一毕业就能给华为干活了。”李稻葵似乎隐约间将北大与清华历来对于理论与工程孰优的争论引入了这场讨论。 来自北大的林毅夫教授马上回应了李稻葵的观点,他坦言现在中国经济学家确实在国际上影响力不高,但他相信世界经济学中心一向是随经济中心的转移而转移的。他坚信21世纪会是中国经济学家辈出的世纪。“18世纪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上著名的经济学家不是英国人就是在英国工作的外国人。二战后至今,世界上著名的经济学家不是美国人就是在美国工作的外国人。因为一战前英国一直是世界经济中心,一战后,世界经济中心则逐渐转移到了美国。”林毅夫说,“如果说中国经济能够维持现在的稳定新常态的百分之六点多的增长,我相信到2030年,中国经济会变成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世界经济的主要中心会转移到中国来,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中心也会转移到中国来。所以我们自己要有信心,现在做好准备,到那时候抓住这个机遇,我相信中国经济学理论的贡献也可以像现在中国的空调、手机在工业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