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荟萃山庄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95|回复: 0

中核和中广核的自主核电路线之争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74413
发表于 2017-4-12 22: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长期以来,中国核电市场被视为“混乱”的代名词。长期以来,中国核电技术路线的不统一,早已被广为诟病。从两家核电公司的争斗,到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以下简称“国核技”)成立后的“三国演义”,关于技术、市场的竞争一直没有停歇。所谓“华龙一号”核电技术,指的是中核ACP1000和中广核ACPR1000+两种技术的融合,被称为“我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路线”。
按照中核和中广核目前达成的协议,“华龙一号”的堆芯选用中核集团ACP1000技术的177堆芯,单堆布置,核燃料采用中核集团开发的CF自主品牌。在具体的项目上,可根据客户需求,配置个性化的专设安全系统。
  在此之前,中核和中广核都在自主研发各自的三代核电技术。
  中核ACP1000技术的研制历史可以追至1999年7月。彼时,中核集团启动了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厂(CNP1000)概念设计,并于6年后的2005年完成其初步设计、初步安全分析报告。
  2007年4月至2010年2月,在前期研发工作基础上,逐步确定了“177堆芯”、“单堆布置”、“双层安全壳”等22项技术改进,型号更名为CP1000。这也是“华龙一号”采用的最核心技术的基础。
  到2009年年底,中核已经完成了CP1000示范工程福清5、6号初步设计。据说,PSAR报告(初步安全分析报告)已提交国家核安全局,并召开了第一轮评审对话会,原计划2011年12月开工建设,但后来由于福岛核事故而无奈暂停。
  2010年1月,中核在CP1000的基础上启动ACP1000重点科研专项研发。福岛事故后,按照最新法规要求,对ACP1000进行了改进,完成了顶层方案的设计。2012年12月,中核提交PSAR报告,三个月后,完成示范工程福清5、6号初步设计,并开展施工图设计,启动主设备采购。
  而中广核自2005年以来,同样在法国引进的百万千瓦级堆型——M310型的基础上,也开展了自主研发的历程,通过多项技术改进,从CPR1000发展到CPR1000+技术,再到最终的ACPR1000+技术。其希望能够在广西防城港核电站2期3、4号机组上完成首堆示范。
  2013年间,两大核电集团都曾对外宣称,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完成了初步设计方案。但令他们失望的是,两家都寄予厚望的三代技术落地项目,国家能源局均不予批准。实际上,早在1999年,当时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就提议两家集团联合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但最后没有成行,2013年3月18日,吴新雄出任国家能源局局长。上任后的一个月后,他就提出了将中核ACP1000和中广核ACPR1000+技术进行融合的设想。并于2013年4月25号,由国家能源局牵头,召集双方领导专门召开协调会,商议将两家技术进行合并。对于“华龙一号”的技术融合,国家能源局希望可以促进我国三代自主核电技术的标准化生产,结束混乱的核电局面,在资源上减少浪费。
  “这一提议,在当时均遭到了两家集团的抵触,虽然出发点可能不同。但是迫于国家能源局‘不融合就不批准项目’的压力,两家公司不得已开始合作。”一位不愿具名的核电业内人士对《能源》杂志记者表示。商讨合作方案的进程并不顺利。虽然都在大亚湾核电厂M310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两种技术的堆芯、汽轮机、专设安全系统等多种技术指标都已存在较大差异。以何种方式合作,融合后的各项技术指标分别采用谁家的技术,成为双方各自争论的焦点。
  其中最开始的方案之一为,双方成立合资公司,即把两家公司的技术设计人员集中起来,专门研究、开发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对于这个方案,中广核给予了否定。“由于中核的技术比较成熟,ACP1000的总设计师是刑继,经验也很丰富。如果成立合资公司,应该就是刑继来主导。”核电专家张禄庆对记者说。业内也曾传言,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情况下,中核集团总经理钱智明曾前往中广核进行谈判,向其提出方案:两家的技术,只选择一家;无论选择谁的,被选上的那家必须支付另一方研发时期所付出的成本,给予一定的补偿;前提条件是,不管采用谁家技术,都要保证2014年底能够在国内开工,如果不能在2014年底开工,就需要另外赔偿对方。
  据了解,当时进行谈判的中广核负责人,开始时对这个方案有所认可,并声称决定考虑。但最后,这一方案也不了了之。中核工程公司副总经理、ACP1000技术的总设计师邢继向《能源》杂志记者介绍说:“中核和中广核成立了专门的技术团队,从2013年4月份到12月份,集中讨论了8个问题,开了8个技术讨论会,最后看到了现在的方案。”
  “这是一个折中的方案。”一位核安全专家表示。实际上,中广核最后做了较大的让步,因为堆芯组件是决定一个机型的重要参数指标,他最后放弃了自己的157堆芯。 “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如果想要实现出口,燃料必须也能够实现国内自主。中广核还不具备生产燃料组件的能力,而中核已经具备。”张禄庆告诉记者,“如果中广核一味坚持采用157堆芯,国内不能满足其燃料组件的生产,只能依靠国外。”
  但对于专设安全系统,中广核则坚持自身的安全方案,采用的是“3系列”,即三套非能动安全装置。而中核还是依然采用原本的“2加1系列”,即2套能动安全装置加一套非能动安全装置。“如果中广核不坚持这一点,那‘华龙一号’技术似乎跟他没什么关系了。”一业内人士评价道。
孙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很多专家同意,在保证安全性、先进性的基础上,求大同存小异,既体现了中广核的特点,也体现了中核的特点,在专设安全系统上是允许存在点差异,但必须符合国家的三代安全技术标准。”
  但事实上,合二为一后的“华龙一号”,对于中核而言,似乎与其研发的ACP1000并无出现较大的差别。
  也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华龙一号”只是中核和中广核技术的表面融合,实际上还是各自为政,更用“貌合神离”一词形容两家关系。
  暂且不论两家集团的合作到底有多深入,但单从“华龙一号”技术路线的公开方式看,或许能见几分其中的端倪。
  2013年年底,两大集团公司均未对外透露技术合作事宜,直到2014年1月15日,在中广核的年度对外新闻发布会上,中广核新闻发言人胡光耀透露,与中核合作研发的“华龙一号”已经完成了初步设计,并称该技术结合了ACP1000和ACPR1000+的特点优势。这是“华龙一号”的首次官方公布。
  而后,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贺禹提出有关“华龙一号”的提案。但并未公布“华龙一号”的具体细节。
  与此同时,孙勤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指出了“华龙一号”技术采用中核177堆芯,专设安全系统有所差异。
  2014年3月11日,中核专门召开了有关“华龙一号”的新闻发布会,表示“华龙一号”是目前中国唯一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品牌、中国核电走出去的重要支撑,并展示了中核集团为此付出的背后艰辛。就在当天,《能源》杂志记者曾致电中广核宣传部人士,但其并不知情中核将会举办“华龙一号”新闻发布会的事情。这不仅令人产生疑惑,既然是两种技术的合并,为什么中核和中广核没有统一就“华龙一号”举办新闻发布会,对外进行正式公布,而是各自宣布内容。“如果说因为在不同地方,那起码两家公司可以选择同一时间进行宣布,但这都没有。”一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感叹道。
  对于“华龙一号”知识产权的问题,孙勤表示,品牌是双方共有,知识产权方面,技术是谁发明的产权归谁。他同时强调:“产权和品牌不是一个概念,比如堆芯是谁发明的,燃料是谁发明的,专设安全系统是谁发明的,这个都是有知识产权的。”也就是说,如果中广核要建设“华龙一号”,品牌上可以与中核共同使用,但中广核如果采用了中核的技术,则需要付一定的技术成本费。
 对于如今已经确定的方案,中广核放弃了自己ACPR1000+的堆芯技术,采用了中核的方案。如此,中广核想要在国内外建设“华龙一号”,需要向中核缴纳技术专利费用是毋庸置疑的。两家公司在“华龙一号”合作过程中的微妙关系显而易见。虽然双方最终做了让步与妥协,达成了协议,但也留下了诸多“后遗症”等待解决。融合后将面临的挑战,成为业内人士更为关心的问题。
  在之前的海外市场上,我国核电企业曾出现相互竞争现象,被称为“窝里斗”。为了避免此种局面,据有关人士透露,国家能源局曾对各家核电企业的海外市场做过初步划分:中广核为英国、东欧以及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中核为阿根廷、非洲以及西亚、南亚国家。但此种方式的效果有限,毕竟这还要取决于各国的自愿选择。“华龙一号”被定位于“出口国外的技术”,那中核和中广核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将“华龙一号”这一品牌推向国际市场?如果两家公司还是单独各走各的市场战略,那与之前的两种技术并行是否并无多大区别?
在这场技术合并的大戏里,国核技作为旁观者,也是最不能避免尴尬的角色。因为,中核和中广核联手合作的“华龙一号”,将是国核技AP1000/CAP1400的直接竞争对手,它们均为三代核电技术。国核技一直向记者强调,其并不想对此发表议论,也不想引起不必要的争议。
  目前,公众对之前核电“三国演义”的关注,也转化到“华龙一号”和AP1000/CAP1400的关系上。孙勤一直对外声明,“华龙一号”的定位主要是出口,在国内,只是希望建设小批量。贺禹也表示,国内的三代核电技术路线是“一主一辅”,“华龙一号”只是辅线。
  国核技自然希望“华龙一号”只用作出口,不在国内形成竞争。但在郁祖盛看来,国内四个机组的示范堆并不能满足中核和中广核的胃口。“要想收回前期研究成本,他们必定想要在国内进行批量化生产。”赵成昆告诉记者,AP1000在国内的进程表现,给了“华龙一号”机会。2007年,中国决定从美国西屋公司引进三代核电技术AP1000,同时成立国核技作为引进、消化、吸收AP1000的平台。AP1000技术的引进和国核技的成立,正是基于当时中核和中广核技术路线、标准不统一,争议较大,国家为解决自主化技术进展缓慢的问题。但实际情况,并不如预期的顺利。
  2009年4月,AP1000依托项目首台机组浙江三门核电站一号机组正式开工。原计划2013年年底完成的项目,目前来看,拖延两年已成定局。“该技术的关键设备,主泵、爆破阀、飞轮等,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复的改进。”赵成昆说。据了解,阻扰AP1000技术进程的最大因素,在于关键设备主泵,其由美国EMD公司制造,多次发货均不合格。至于CAP1400,国核技方面称,各项研究、设计及现场工作正有序进行,并做好了2014开工,2017-2018年建成、投产发电的准备。但未拿到能源局的正式批准文件前,变数仍在。
  2014年3月26日,中广核阳江核电站1号机组投入商运。这与同时期开工建设的三门核电项目形成了对比。实际上,国家最初希望阳江1期工程作为AP1000示范项目,但最后中广核的坚持,得以采用CPR1000二代改进型技术。正是因为AP1000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多种状况,未能按期投产,国家能源局对新建AP1000机组以及CAP1400的审批工作也变得更难以决定。“华龙一号”引发的更大影响在于,中核和中广核的合作,使国内核电市场变成了两大核电集团和小兄弟国核技的竞争。由于国核技不具有核电运营牌照,无法成为业主单位,AP1000迟迟未能投产,其也在寻找合作伙伴的传闻一直不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荟萃山庄 ( 辽ICP备16011317号-1 )

GMT+8, 2024-11-24 07:33 , Processed in 0.10648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