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荟萃山庄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62|回复: 0

平安智慧交通的迷失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76259
发表于 2024-8-4 16:2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1年年初一次内部会议,正式宣告了平安智慧交通事业部的结束,曾经在交通行业内轰动一时的企业业务悄然落幕了。

2018年下半年,平安智慧城智慧交通事业部成立,它以一种几乎不可阻挡的势头,迅速招募了一支由200多名精英组成的强大团队。那段日子,成为员工们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每个月都有新鲜血液注入,他们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激情,共同绘制着事业部的宏伟蓝图。
时光流转至2019年,平安智慧交通事业部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在广东省召开了全国城市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现场会,平安金融中心作为唯一的企业观摩点,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公安厅/局和36个大城市交警支队的领导们前来参观考察。
然而,好景不长。2020年的交博会上,平安智慧交通事业部虽然也设有展位,却已不再是舞台中央的焦点,而是被边缘化至智慧城庞大版图的一隅。想要深入了解交通板块的具体业务,连维持基本咨询的业务人员都显得捉襟见肘,这一幕,不禁让人心生感慨,唏嘘不已。
终于,在2021年初冬的寒意中,平安国际智慧城内部传来了一则令人唏嘘的消息——智慧交通事业部宣布解散。从发起到辉煌,再到黯淡,仅仅四年光景,这段历程如同流星划过夜空,短暂而灿烂,最终归于沉寂,留下了无尽的思考与回味。
如今,平安智慧交通已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它的故事却值得我们重新书写。企业的兴衰,往往也是行业发展的缩影。平安智慧交通为何会在沉寂中异军突起,却又在万众瞩目中戛然而止?它的商业模式为何未能落地生根?记录、总结和反思这段历史,让历史不再重演,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
平安智慧城市是平安集团旗下的科技子公司,并将其上升到重要战略项目来推动。自2018年正式成立以来便深耕智慧城市赛道,业务包括智慧生活、政务、教育、卫健、医院、食安、环保、法律、养老、口岸、安防等N个板块。
平安为何要做智慧城市?平安智慧城市联席董事长兼CEO俞太尉曾经在媒体采访中阐述了三点出发点:国家的要求,百姓的需求和平安的追求。
平安作为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在做好金融主业的同时,会将积累的科技“拿出来”建设智慧城市。加上自身也有转型需求,平安的战略是持续深化“金融+科技”并探索“金融+生态”发展,云、AI、区块链等技术会被应用在金融以外的其他业务。
一方面,智慧城市为平安的科技应用提供相当广阔的G端、B端的应用场景,另一方面也为其他生态圈提供G端、B端的流量入口。
智慧交通则是平安智慧城市发力的最佳角度之一,一是平安本身具备科技类属性的产品能力,二是平安保险在交通事故预防和安全防范方面拥有30年行业发展经验,已构建起业内规模最大的“5大汽车出行数据库”,车主服务量每年超过6000万,对交通行业和市民出行场景有着深刻的理解。
事实上,平安与公安交管部门的交集最早始于1993年,因此在正式入局智慧交通领域之前,就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交通业务场景及汽车产业链资源。
在2018年下半年,随着集团对交通行业未来潜力的乐观预期,智慧交通事业部迎来了一个激进的扩张期,部门财政政策非常开放,为快速搭建精英团队提供了非常宽松的资金支持。
这一策略体现在高管薪酬上尤为明显,其薪资水平远超传统交通企业数倍,同时,为了吸引并留住顶尖人才,集团还承担了外地高管的长期住宿成本,且报销额度宽松至月过万元,这种大手笔的投入彰显了集团雄厚的资金实力。此外,当年智慧交通事业部并未设定具体的年度业绩指标,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市场布局与人才积累上。
正是基于对市场前景的高度乐观,集团在初期采取了激进的投入策略,赋予了资金使用上一定的自由度。然而,这种迅猛的扩张步伐背后,却伴随着管理架构的疏漏与挑战,对智能交通市场的认知尚显浮浅,在人力资源配置上没有考虑差异化,导致管理层队伍构成单一化,未能充分融合多元视角与专业能力,为后面的发展波折埋下了隐患。
在大张旗鼓、重金投入之下,平安智慧交通与深圳、东莞、武汉、赤峰、天津、桐乡等多个城市开展了合作,并打造了一些智能交通标杆产品与案例:基于高清音视频通话、OCR等技术创新助力深圳交警上线“轻微事故远程视频处理平台”,可在市民发生轻微交通事故时实现远程智能极速处理,平均撤离时长缩短至5分钟;基于事故数据、保险理赔数据,整合违法、车辆、道路、气象等多源数据,推出了“交通事故研判预防平台”,构建对城市道路交通风险的精准画像,为交通管理者提供事故预防对策和建议;助力桐乡打造的“重点车辆监管平台”项目荣获了2020年全球智慧城市大奖。
2019年初,平安智慧城市联合其他科技企业以960万中标了南昌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升级改造项目,平安智慧城市负责研发互联网+信号控制平台,实现信号控制问题诊断及配时方案生成,并完成70个路口升级改造及配时优化。
据相关项目人员透露,当时这个项目在平安智慧交通内部还属于较大金额项目,能短期内在省会城市切入信号控制核心业务并落地交付,也获得了平安智慧城市高层对交通事业部的认可。
此外,平安智慧交通针对深圳大鹏半岛景区每逢大型节假日出现严重的交通拥堵现象制定了“预约通行”平台解决方案。2019年底,在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由深圳交警为平安智慧交通颁发“2019优秀产品认证报告”。在颁发现场,深圳交警对平安智慧交通打造的“预约出行”管理平台高度赞扬。
同样是2019年,平安集团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2019年7月,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在广东省组织召开全国城市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现场会,平安金融中心作为此次会议唯一的企业观摩点,迎来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和36个大城市交警支队领导参观考察。
据悉,这是全国城市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现场会首次将企业作为观摩点之一,也直接令各地方公安局及交警支队直观深刻地了解了平安智慧交通的业务内容,加强了对平安交通的认知。
多位平安智慧交通的前员工,在后来与赛文交通网的交流中,不约而同地流露出深深的遗憾之情。他们坦言,尽管初期曾有过那么一段令人瞩目的辉煌时光,但遗憾的是,那之后,事业部似乎再未能创造出更多足以令人称道的高光时刻,让人不禁对这段历程的起伏跌宕感慨万千。
进入2019年,平安智慧交通事业部开始将目光聚焦于业绩规模的扩张,不再仅仅满足于初期的探索与尝试,而是提出了更为明确和具体的收入要求。这一转变,标志着事业部正式迈入了追求商业化成果的阶段。2020年,在并不稳固的市场地位基础上,事业部实现了初步的收入增长之后,开始将考核的重点转向了利润层面。
“互联网公司的玩法是要求业绩规模呈指数级增长,第一年是1,第二是10,第三年可能就是100了,但客观来讲,这种要求在交通行业里面是不现实的,很多互联网公司迫于KPI的压力进入到其并不擅长的细分领域。”平安智慧交通事业部某前员工总结道。“收入压力大可能迫使他们去做一些集成类的项目,但对于没有集成能力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可能会导致毛利率亏损,以及要面临回款压力等”。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高投入的背后,是企业对高回报的殷切期望。然而,由于集团高层对智能交通市场特性的认识不足,他们错误地将经营规模指数级增长的模式直接套用于这一领域,却未能充分考虑到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异。。
与面向C端的互联网思维,业务长成曲线不同,2G的业务需要较长周期的市场打磨和沉淀,但在高KPI要求下,智慧交通事业部不得不急功近利,通过快速集成现有技术和产品来满足短期内的业绩要求。虽然这种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眼前的困境,但业务走向了集成商的路线,在这之后,平安智慧交通就开始偏离了轨道。
据了解,平安智慧交通事业部发展的初衷定位是产品提供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往交管领域的集成商方向发展,这就导致与其定位南辕北辙,最终也成为了平安智慧交通落幕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对来说,集成商的市场门槛低,产品商的门槛更高。平安当时有畅通、安全、运输、服务、交通云五大产品线,投入巨大,但是一个成熟产品体系的打造需要经过项目验证,平安交通产品至始至终缺乏练兵场,需要超级大项目来提升产品和方案能力的实战能力。
以海康为例,2011年10月11日,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关于签署重庆市社会公共视频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合同的公告》。截止2011年10月9日,经重庆市各级人民政府授权重庆市公安局及下属41个区县分局作为项目业主,与公司全资子公司重庆海康威视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共计签署了全部42个建设合同。全部建设合同合计总价为人民币77.03亿元。通过这个超大型项目,海康初步打磨了自己在城市安全、城市交通等领域的产品和方案,为后来发展为安防龙头企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结合已有的行业案例来看,承接过亿项目或者是具有特点的(差异化)的千万项目也可以很好地锻炼出企业产品和方案。例如华为、百度、阿里云等科技企业,通过城市级大型项目的实战,围绕云、互联网数据等与行业业务相结合打磨了系列产品和解决方案,凸显了AI、大数据、互联网能力。
虽然做集成项目有实战机会,但是平安真正拿到的大型集成项目并不多,不但缺乏一战定江山的超大型项目,也缺乏让产品体系不断成长的特色项目。其拿到过代表性的项目有桐乡市“智慧交管”建设项目、南昌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升级改造项目等,其余多为一些平台采购的小型项目。这些项目也无法给平安提供一个产品试验场,解决方案的打磨场。因此,总体来看,平安智慧交通的产品虽然比较多,但产品成熟度都还比较欠缺。
对于平安来说,专注于交管业务相对比较窄,与在行业深耕数十年的交管集成商相比很难有核心优势。
与那些年纷纷涌入智能交通市场的众多互联网公司相似,平安智慧交通事业部也未能幸免于“冲锋在前,直接承接项目建设,担任集成商角色”的陷阱。
集成商需要具备项目交付的能力,没有交付管理的专业人才,没有交付管理、工程管理的部门设置和管理制度,对于科技企业而言,很难想象要7*24小时在工程所在地的随时待命,随叫随到。
未能打造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产品,又深深陷入了集成,但是却在复杂集成项目的执行与管理上经验不足,以及缺乏专门的集成业务团队支持,导致平安智慧交通陷入了困境。
“平安更多的核心应该是把内部的事情搞清楚(产品打磨与内部管理),而不是去外部搞(集成)恶性竞争,应该走差异化的路线”。“平安的整体能力,产品能力不足以支撑自己外部的这些项目,最后导致很多项目无法交付。”走到集成商这条路上,令很多员工无奈又惋惜。
当时走上集成商这条路线还有一点重要原因是,平安希望通过与政府项目合作,拿到政府数据去做运营,实现数据变现。平安一直认为,智慧城市建设中,数据信息资源运用能力关乎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强调打通各个系统内部的数据界限。
平安交通快速离场的原因,与其保险业的经营管理思维也分不开。平安的基因是保险业务,平安智慧交通本质上还是没有脱离保险业务的思维,仍然以卖保险的思维经营交通。
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2019年年底,所有A类高管在平安集团智慧城市某负责人办公室高喊“十个亿没问题”。一年组团队,两年冲十亿,这种明显过高且不符合实际的业绩目标,在交通行业如果要实现显然需要奇迹。赛文研究院数据,以2019年传统智能交通企业集成商业绩订单来看,超过10个亿规模的企业仅有海信,而海信达到这个高度经过了11年(从2008年开始计算)的市场摸爬滚打。
据透漏,平安内部还曾提出要求:无论什么项目毛利润都要达到70%。没有达到毛利润要求都很难立项,甚至有些项目毛利润能达到35%都不做了。这也可能是平安直到终了也没有拿到超大型集成项目,从而完成团队能力升级的关键所在。
平安保险业务更多的是运用麦肯锡思维,麦肯锡的思维是唤起人的主观能动性,保险业务相对来说是抽象的业务,两千元的保费经过系列包装可以成为两万元。但是交通业务需要扎扎实实的效果,需要一系列科研,需要对市场进行长期投入。开展金融和保险业务获得的回报是非常快的,并且是先付费后服务,但是交通项目是需要先提供服务,再进行回款。
相比金融和保险业务,交通业务的投入和回报方式大相径庭,并且营收差距太大了,整个平安智慧城各业务板块的营收差距也非常大,从集团层面是需要接受的过程和时间,也就造成了平安智慧交通业务迅速被砍掉。
有人在知乎上曾这样描述平安智慧城:公司崇尚麦肯锡等外资咨询公司,学到了表面功夫,例如优秀的文案、优秀的营销、优秀的品宣,但是没有学到这些公司的核心文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保险思维经营科技公司。
急功近利,也是一位原平安智慧交通事业部产品经理对平安的评价,由于平安在年会上的一句口号“开局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击”,他便有了离职的想法,因为交通业务不是这个玩法,它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太激进。
保险经营思维的另一层面体现是对宣传的不重视。平安智慧交通在行业内的品牌塑造方面,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一方面或许与认为保险不需要宣传的思维相关,另外一方面也是由于事业部管理团队大多来自交警用户层面,对行业需求与技术应用非常自信,但对市场运营机制的理解则明显缺科。事业部从未设立过独立的部门宣传公众号,而仅有的少量相关信息内容,也多散见于平安国际智慧城的平台下,数量屈指可数,难以形成持续且有力的品牌传播效应。
相较于其他互联网巨头,它们往往不惜重金投入宣传,积极影响政府决策者、政策制定者与行业意见领袖,从而在政府项目中占据有利位置,同时有效提升产品与解决方案的市场认知度。相比之下,平安智慧交通在这一领域的表现则显得低调许多,其市场存在感和影响力极其有限。
水土不服的保险思维在交通领域最终造成的结果是战略性产品的打造不突出,“什么都做,什么也没做好,大而全”。
某前事业部工作人员对赛文交通网表示,回忆起平安智慧交通发展的几年,似乎没有给太多人留下什么太多印象特别深刻的业务。虽然有安全、畅通、运输和服务和交通云五条线,但是都没有集中资源去打造,非常分散,导致没有产品能够成为杀手锏的利器,战略性的产品并不突出。
交通事故视频快处平台、交通事故研判预防平台、预约通行平台等在当时还属于前沿探索性的产品应用,但是并没有很高的门槛,一些中小型企业可以用更小的成本来研发,相对来说,平安做这些产品研发成本太高,人力成本太高。事业部巅峰时候有300多职员,其中研发成员占比近50%,还没经受住市场的验证团队运营就已经支撑不住了。
交通事故视频快处平台,2017年4月在深圳率先运行,后陆续在淄博、天津等城市落地,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市场拓展并不如预期。据原平安交通业务团队人员透露,当时很多地方交管部门认为交通事故处理平台交给企业来做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深圳的经验很难复制到其他城市。
六年后的2023年,公安部开始在全国推广试点应用轻微交通事故线上视频快处,目前全国各地在上线运行。可惜的是,这波红利中已经没有平安智慧交通的身影。
预约通行平台在深圳这座理念比较超前的城市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并不一定适合其他城市。从交通管理部门角度来说预约通行有利于缓解交通拥堵,但是从景区管理角度,会造成客流量减少,预约通行平台上线前,还需要召开听证会。预约通行平台也被证明了还不够成熟,这条路也走得非常艰难。
平安智慧交通事业部快速的组建了几百人的团队,其中有来自交通行业的,也有从保险业务调岗过来的,有从体制内出来的,也有互联网科技公司的,身份各不相同的团队成员文化认知差异比较大,短期内融合在一起挑战比较大。这也是很多新进入的科技公司习惯性的一种通病,文化差异往往会增加内部沟通成本以及工作协调难度等。
一个团队的组建是需要通过技能与专长的互补达到整体效能的最大化,从这个角度审视,平安在组建交通团队时,成员间技能的均衡与匹配并不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团队的整体协作与执行力。
平安智慧交通的落幕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赛文交通网采访的部分原平安交通团队成员一致认为它的失败是必然的。
平安智慧交通体量大,人员多,研发成本太高,业务规模又太小了,企业经营思维方式也存在巨大差异性。与平安智慧交通曾有过合作的合作伙伴也表示这是一段痛苦的回忆。
2021年,平安智慧交通事业部正式召开会议决定撤销交通业务,团队人员要么进行内部转岗,要么跳槽到百度、阿里云等大厂,一场声势浩荡的聚集又悄然离场,仿佛它不曾来过。
平安智慧交通整个过程是高开低走,初进入的时候万众瞩目,吸引了大批行业专业人才,又拥有雄厚的资金,最终草草收场,不免令人唏嘘。
平安智慧交通用四年左右时间走完了这一轮科技企业拥抱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之路,在这个投入量级和巨头市场影响力企业名单中,平安智慧交通是最快完成轮回的企业。他的发展与其它互联网巨头在产业互联网中的得失有相似之处,也有自己特别的经验可以总结。
它的起伏发展不仅对后来的市场进入者提供了非常好的经营经验,还对数量更多的从业者,特别是交通专业从业者,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反思与启迪空间。风口狂潮中,这不仅关乎于选择,更在于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定力,清晰发展的要义,寻找并抓住属于自己的成长机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荟萃山庄 ( 辽ICP备16011317号-1 )

GMT+8, 2024-12-22 14:54 , Processed in 0.094740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