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荟萃山庄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2|回复: 0

AI解决方案不是科技的未来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78110
发表于 2024-12-31 15: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你听到“AI解决方案”这个词时,是不是觉得科技感满满,甚至隐隐有些未来感?


但对不起,在中国,这不是未来,而是深坑。那些依靠“AI解决方案”发家的梦想者,多数最后都会一败涂地。

为什么?因为在中国市场,这种商业逻辑天生就带着“先天缺陷”。
从逻辑上看,解决方案本应该是应对问题的工具。

但在中国,问题往往不是明面上的,而是藏在深水区的利益博弈。

企业采购时,常常不是真的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完成“任务”:比如年度预算要花掉、领导指示要完成,甚至是为了一些“看不见的目标”。

于是,AI解决方案就成了一个“好看的壳子”。

它复杂、昂贵、附加值听起来很高,但往往落地效果“差强人意”。

举个例子,有多少企业真的搞懂过“数字孪生”?很多时候,它不过是炫技的展示,与企业真正的痛点毫无关联。

这就像给一只迷路的狗,戴上昂贵的GPS项圈,然而,没人教它怎么看地图。结果是:问题依然存在,预算却花了出去。
某家大型制造企业引入了“数字孪生”技术,目的是优化设备维护流程。然而,系统上线后,企业的生产经理却发现,数据分析报告复杂到读不懂,而技术团队则忙于调试传感器,根本没时间解决实际问题。
最终,这套昂贵的系统被搁置一旁,而维修工人仍然靠经验和手册解决问题。
中国的商业环境有一个显著特点,客户只愿意为结果买单,而不是过程。

在美国或者欧洲,企业能接受以时间和资源投入,换取“过程优化”,他们买的可能是工具和陪跑。

但在中国,这样的耐心是稀缺的。

买家更关心的是“我能省多少钱”、“我能赚多少钱”,而不是“这个解决方案多么先进”。
可当他们将方案推给一家大型连锁超市时,却发现对方采购经理的首要问题不是“如何优化库存”,而是“这个系统能不能告诉我哪个店员偷懒”。
最后,这套复杂的库存管理系统,被改成了一个简单的员工监控工具。
故事的结局呢?客户觉得花这么多钱买个“监控”,不值!

而AI公司因为定制开发的额外成本,亏得一塌糊涂。双方都不满意,这单生意也自然无疾而终。
在中国市场,技术的价值永远不如“利益交换”来得实际。

你需要明白:客户需要的不是技术,而是能够支持他向上汇报的“资本”。这不是悲观的说法,而是一种现状。

设想一家传统制造企业的老板,他需要AI解决方案优化生产流程,你能不能提供一个让他省心的答案?

很可能是不能。

因为他其实想要的是两个东西:一份“高大上”的PPT让投资人信服,和一个可见的短期收益。

而很多AI解决方案提供商,给出的却是一堆晦涩难懂的算法逻辑,和需要2-3年才能看到成效的ROI模型。

结果呢?老板只看了PPT的标题页,就把提案打回去了。
中国市场的一个核心规律是:永远别试图改变客户的认知,而是顺着客户的思维去提供服务。

换句话说,AI公司不应该去“卖解决方案”,而是直接“卖成果”。

某家物流公司通过AI优化路线配送,这本身是一件技术难度很高的事,但客户并不需要知道背后的逻辑。
他们关心的只有两点:第一,我的运输成本降了多少?第二,客户的投诉率降了多少?
于是,这家公司直接把服务变成了“按效果收费”:每节省1%的物流成本,客户支付一定比例的费用。

结果,这样的商业模式大获成功,因为它避开了客户对技术细节的抗拒,把一切都变得简单明了。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中国市场对“高大上”技术的反感,远远超过很多人的想象。

很多企业对“AI解决方案”避之不及,不是因为技术不好,而是因为“水土不服”。

这里的“接地气”并不是降低技术水平,而是让技术变得看得见、摸得着,甚至是能和客户的KPI直接挂钩。

就像外卖行业的智能调度系统,最终能普及开来,不是因为它有多么复杂,而是因为它和骑手的收入挂钩,和商家的配送时间挂钩。

这种“接地气”的设计,让复杂的AI技术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荟萃山庄 ( 辽ICP备16011317号-1 )

GMT+8, 2025-1-21 21:27 , Processed in 0.08385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