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个例子,OpenAI 的标杆客户Klarna,其 CEO 今年公开承认:公司在过去几年采用的以 AI 为中心的战略,是错误的!
原因就在于,在用 AI 替代了700名全职客服的工作量后,Klarna 发现客户开始大面积流失!
AI 客服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演示效果非常惊艳,但一旦实际落地就会暴露很多问题。
由于 AI 客服并没有真正的逻辑推导能力,更多是根据客户的问题,去简单匹配知识库的内容。因此,虽然在简单业务场景下表现良好,但是面对复杂的问题,“人工智能”就很容易变成“人工智障”。
比如,Gartner 在去年 7 月发布的一份报告就显示,64%的客户更希望公司不要使用 AI 客服。
另外,如果客户发现公司将使用 AI 客服,53%的客户会考虑转而使用其他产品。
AI编程的效果很好,是因为互联网上高质量的编程数据特别多,而更本质的原因则是编程天然就是一个“在线化”的工作。
高质量的互联网数据越多,大模型的训练效果就越好。
而客服就不一样了——特别是传统公司的客服业务——大量数据都在私域甚至线下,无法用于大模型的训练。
编程通常有严格的规则和逻辑,和自然语言相比,很少有“大致可用”的模糊状态,大大降低了不确定性。
但是客服就不一样了:多一个语气词、少一个语气词,客户的感受可能就不一样。相对于编程,规则要复杂得多。
编程可以利用编译器快速验证代码的可执行性,这种客观、可信的验证机制也大大提升了 AI 的生成能力。
客服就不一样了,必须有人工反馈,比如人工打分,或者让客户评分,否则AI 没办法自动评价服务的质量,这就大大限制了 AI 的学习能力。
AI 编程的过程,程序员会全程在线参与。
这种高度融合的“人机协同”,降低了“AI 黑箱”的负面影响,提高了 AI 编程的容错率。
而 AI 客服和用户对话的时候,基本就是 AI 单独面向用户,容错率更低。
说白了,成本确实是大幅度下降了,但是服务质量也大幅度下降了。你说,这样的“结果”,值得去付费吗?
我们必须明白,不管任何 AI 产品,其成功的关键都并非“按结果付费”,而是:
1)能否创造足够大的价值
2)能否构建足够宽的护城河
至于是不是“按结果付费”,真的一点都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