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语言学家詹姆斯·保罗·吉指出:语言教育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语境”(social context),如果没有反馈、没有情绪波动的学习场景,就很难产生深度记忆。而DuolingoCEO路易斯·冯·安,却曾公开表示,为了更快地拓展新语言课程,“愿意偶尔牺牲一点点质量”。该言论一出,就引起众多用户的不满,甚至被不少语言学习者视为“背叛”。
语言学习不仅是一项技能训练,更是一种文化、情绪与情感的交流。如果对方讲授的内容或互动的方式,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情感照顾,只有满满的机械感和AI味,则必然让广大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大打折扣。
这一点,从广大用户对Duolingo把AI拉满的反馈就能看出来。有人在社交平台批评“对话机器人,无法真正理解我的学习需求”,也有人吐槽“我享受创造有趣的练习题。我们被鼓励让学习变得好玩。但AI生成的内容非常无聊,经常出错。即使是付费的Max版本,也会给出错误建议。”还有的用户,套用Duolingo吉祥物绿色猫头鹰的话“Mama, may I have a cookie”,将其改为“Mama, may I have real people running the company”,竟然获得了近8万个赞。可见大家对Duolingo“AI first”操作的不满和反感。
实事求是地说,“效率优先,质量稍后”的理念,在追求快速迭代的互联网产品中或许有其合理性,但在教育这种高度需要人与人“链接”,甚至个性化定制的领域来说,如果一味追求效率,忽视质量和体验,则走进“舍本逐末”的误区。
课程设计师(创意)、内容审核员(把关)、教学顾问(情感链接)的消失,这种选择在短期内看似提升了利润;但长远看,却失去与用户建立信任与共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