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enAI Divide: State of AI in Business 2025》(生成式AI鸿沟:2025年商业AI现状)由MIT Media Lab发布。
95%的企业生成式AI试点项目,没能产生可衡量的业务影响,对利润表(P&L,profit & loss)几乎无贡献。仅约5%的项目实现了收入增长。
这些企业投资了约300-400亿美元,但大多数项目停留在“试点炼狱”阶段,无法赚钱。
为什么会这样?两个深层原因。一个是“学习缺口”,AI系统无法记忆、学习和适应企业工作流程,导致“能做Demo,却进不了生产与财务报表”。这就是开发demo能引发兴趣,但是实际整合没有灵活性。
第二个缺点是“工具与流程脱节”,通用型AI工具(如ChatGPT)在个人使用中有效,但在企业环境中因无法深度集成而失效。也就是我们个人学习查询很有用,但是对企业没有用,没办法自动化,还得人来学习知识。企业没办法相信GPT的输出,例如客服应答,能用,但还是不如人灵活、靠谱(人不会也不瞎编而是找专家)。
企业应用中,超过50%的AI预算被用于销售与营销工具,但最大的投资回报(ROI)实际来自后台自动化(如削减业务流程外包成本)。这就是说,想让AI自动销售卖货没那么容易,但是处理一些流程固定的报表还可以。
NANDA 的报告提到,一小部分公司已经发现生成式 AI 的用处,并且该技术正在对九个工业领域中的两个——科技以及媒体与电信——产生实质性影响。
而对于其余领域——专业服务、医疗保健与制药、消费与零售、金融服务、先进工业以及能源与材料——生成式 AI 则一直无关紧要。
报告援引了一位中端市场制造企业匿名首席运营官的话:“LinkedIn 上的宣传天花乱坠,说一切都改变了,但在我们的实际运营中,没有任何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处理一些合同的速度是变快了,但仅此而已。”
有一件事确实在改变,那就是就业格局,至少在受影响的行业是如此。报告指出,在科技和媒体领域,“超过 80% 的高管预计在 24 个月内会缩减招聘规模。”
据作者称,由生成式 AI 驱动的裁员主要发生在那些经常被外包的非核心业务活动中,例如客户支持、行政处理和标准化的开发任务。
“这些职位在 AI 实施之前,就因其外包状态和流程标准化而显示出脆弱性,”报告称,并指出在受影响的行业中,有 5% 到 20% 的支持和行政处理岗位受到了冲击。
据《The Register》获悉,甲骨文(Oracle)最近的裁员反映了其平衡 AI 资本支出的努力,而这笔开支已成为美国科技巨头脖子上的沉重负担。而在 IBM,员工们则认为 AI 已被用作将工作岗位转移到海外的借口。
无论裁员的公开理由和真实动机是什么,生成式 AI 确实正在对科技以及媒体与电信行业产生影响,这些也是它被最广泛采用的领域。
尽管大约 50% 的 AI 预算被分配给了市场营销和销售,但报告作者建议,企业投资应该流向那些能产生有意义业务成果的活动。这包括前端的潜在客户资格鉴定和客户维系,以及后端的削减业务流程外包、广告代理支出和金融服务风险核查。
报告通过分析生成式 AI 在某些公司取得成功的方式指出,像 OpenAI 的 ChatGPT 这样的通用工具,表现要优于定制的企业级工具,即便这些企业工具底层使用的是相同的 AI 模型。
报告阐述的理由是,员工往往对 ChatGPT 的界面更熟悉,因此使用得更多——这是员工自发的“影子 IT”所导致的结果。报告引用了一位公司律师的访谈,她描述了自己所在的中型律所对一款花费了 5 万美元的专业合同分析工具的不满。
“我们购买的 AI 工具提供的摘要非常刻板,定制选项也很有限,”这位律师告诉研究人员。“而使用 ChatGPT,我可以引导对话,反复迭代,直到获得我确切需要的东西。根本性的质量差异是显而易见的,ChatGPT 始终能产出更好的结果,尽管我们的供应商声称他们用的是同样的基础技术。”
作者们认为,那些成功跨越“生成式 AI 鸿沟”的公司,在采购 AI 时,更像是在采购业务流程外包服务,而不是软件即服务(SaaS)的客户。
“他们要求深度定制,从一线推动应用,并要求供应商对业务指标负责,”报告总结道。“最成功的买家明白,跨越这条鸿沟需要的是建立合作关系,而不仅仅是购买产品。”
企业内部缺乏AI人才与项目落地经验,过度依赖外部顾问或通用解决方案,未能建立内部能力。自建AI系统的成功率仅约33%,而外采并建立合作关系的成功率约为67%。许多企业在未明确定义AI应用场景的情况下盲目投入,导致资源浪费。这是说,大模型AI应用还是难,需要高级人才,很专业,自己随便找人搞不好。
企业数据基础设施未准备好,导致AI模型输出结果不准确或无法满足业务需求。AI训练过程可能泄露企业机密,导致企业不敢使用公有云服务。这是说,企业的数据整理,不像学界那么标准整理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