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共享单车平台ofo宣布完成D轮4.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1亿元)融资。公司透露,此轮融资已创造了共享单车行业单笔最高融资记录。而就在ofo融资消息宣布后不久,针对ofo夸大融资额的质疑声在网络上发酵。ofo的竞争对手、摩拜单车投资方祥峰基金投资人赵楠在其个人朋友圈表示,“基本都是老股东在投,融资额也严重夸大宣传。”此前的2月21日,摩拜单车宣布获得D轮后新融资,引入了新加坡投资公司淡马锡的股权投资。自今年1月初至今,摩拜单车累计融资额已超过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亿。 随着共享单车“橙黄大战”日益激烈,显然,摩拜与ofo双方竞争进入资本的争夺。但事实上无论是融资额之争、估值之争,对于外围观战者而言,这都是一个个浮于表面的数字而已,这一切喧哗来得终极不比自己骑车能省几个车费来得实在。从政府提供交通方面公共产品的考虑来说,一般是从大规模、长距离的再到小规模、细节化的公共产品,但从地铁口到家里的距离并没有被覆盖掉。于是,提供这种“五块钱回家”服务的运营方式的三蹦子服务成为无奈下的选择,以致于滴滴也曾传出要成立“三蹦子”事业部以解柳青心病。但是提供这种“五块钱回家”服务的运营方式并不合法,处于一个灰色地带甚至是黑色地带。因而共享单车的出现以特有的共享模式腰斩了大批三蹦子们。 但对于资本而言,毫掷亿万不仅仅围绕这点颠覆。在看不清未来走向情况下,眼下最直接的利益是跟共享单车的现金流挂钩。与易到、首汽约车等网约车的充“100返100”政策不同的是,用户在共享单车面前没有选择权。想获得共享单车的使用权充值成为首要的必选题,加入共享单车需要交纳100-300元的押金才能完成认证步骤。而投资市场正是看到的是部分稳定的现金流。说白了,对于投资者而言,什么共享经济、大数据都是画饼行为,眼下单车成为收取押金的标的物,投资人们看中的是共享单车背后的金融变现能力,如果投资理财做得好的话,这部分收益率还是大有利可图的。 资本的推动,让共享单车加入厮杀战——希望参与者越多越好,使用频率越低越好。市场硝烟之浓烈从“数据战”中可见一斑。比达咨询发布的《2016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研究报告》显示,ofo以51.2%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第一,摩拜单车以40.1%占比排名第二。ofo的城市覆盖数是第二名的3倍,单车投放量是第二名的1.6倍。ofo以9.4分的综合得分成为用户满意度第一的共享单车品牌,用户活跃度、用户留存率、城市覆盖度等各项指标均领先竞争对手。 在监管层面,与网约车市场先“放水养鱼”后强化监管的方式不同,共享单车从诞生开始便受到了政府监管部门的快速介入,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开始计划出台相关规范,监管的迅速收紧更让本就激烈的竞争迅速白热化。 共享单车是否能被催肥,绝不仅仅在于资本的喂养,还需要政策支持给予一定的发挥空间。监管部门之所以快速介入该领域源于因为自行车的存取都需要占据公共资源,“小橙”、“小黄”们想完成地毯式席卷势必要以与相关部门合作的正确姿势切入该市场。蚂蚁金服之所以投资了国内公共自行车厂商“永安行”想必也是来自其“国家队”背景在规避监管问题的优势。中国相关行业协会目前正在联合生产企业和互联网平台,正在制定三个标准:共享自行车标准、共享电单车标准、共享单车的服务标准。从中也可以透露出,共享单车除了是来自摩拜、ofo的“橙黄大战”,还要与共享自行车、共享电动车等新老劲敌瓜分市场。 打车大战大致分为:模式验证阶段,形势确立阶段,“清场 + 正面 PK”阶段(补贴大战),以及市场收割阶段。共享单车市场已进入了第三阶段,逐渐清理其它较弱小的竞争对手。目前除了ofo与摩拜,国内还没有其它共享单车公司获得了C轮及以上的融资。融资上较为接近的是优拜单车,小鸣单车,骑呗单车,1步单车等,基本列入第二梯队了。不过自这次单车热进入公众视野开始,很多人早已在期盼,ofo与摩拜两家公司什么时候合并,就像此前的网约车大战一样。合并同类项游戏一直在互联网圈不断上演,也是资本市场喜闻乐见的,合并意味着避免内耗,顺便可以将更多精力集中在拓展新业务上。 未来的格局或许是——国内北上广深及重点省会城市由ofo与摩拜把持;“国家队”由于政策倾斜会霸占一角天地;由于地域性强,地方共享单车也有机会偏安一隅,或有其它地方势力深耕三四线城市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