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转贴)
户籍这个东西背后是一个地区的社保和福利。并不是只有北京上海才严格,整体的户籍因为涉及福利分配,所以并不宽松。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其实很容易体会到严重的不平等感。我们这些人从小都是在学历出身论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社会舆论有了一个共识,认为人“应该”根据学历分层。比如上海说让清华北大的人才落户,大家觉得都没什么问题,还觉得就该这样对待人才,可是却忘了户籍的来源本质是父母。
你的父母在哪里,你的原籍就在哪里。
而户籍真正要去算的,其实是一笔社保账。假设你刚大学毕业,来上海找到了一份月薪1万的工作,企业要给你一个月一共支付1万4,你到手是8000,当中的6000块都是税和社保。也就是说你作为一个年轻劳动力,给上海带来的社保进账一年就是7万左右。
你看着这个数字,马上就能知道为什么像次一级的杭州会出两万的安家费让大学生过来工作落户了。这笔帐其实站在地方政府的角度上是很合算的。
那么你再看杨超越,她是怎么样的呢?她的公司刚刚完成了6个月7000万的营收对赌。你觉得上海吸引杨超越落户整体是一件怎样的事情?
是临港当地利用税务政策成功吸引了杨超越前来开设公司,让杨超越这样一个顶级的人才到临港来纳税了。而户籍对她来讲就是一个附赠。因为人在不同的社会地位,需求就是不一样的。
你认为6个月完成7000万营收的杨超越需要申请廉租房吗?她会需要医保兜底吗?她以后有了孩子会担心孩子没书读上不了好学校吗?
她没有这样的烦恼,她和我们不一样。对于这样的人,各地地方政府一直都有专门的户籍政策,没有学历要求,是地方政府主动请他们来落户安家。
他们和我们这些人普通人不一样。我们当中哪怕是考进清华北大的佼佼者,只要家境普通,靠自己收入是一辈子都几乎不可能在北京上海买到自己的房子的。所以哪怕是这样的人,拿着可能刚毕业1万5的薪水,也是希望去申请到廉租房,而且他们也非常希望和北京上海本地的无房底层一样,可以一辈子住廉租。
可是现实是他们不会有这样的房子。等到他们人到中年了,收入并不是一辈子都一路上升的。也会遇到中年危机,等到房租开始吃掉他们大部分的收入的时候,他们也会转型离开一线城市,让他们更加年轻更有活力的学弟学妹们来落户顶替他们的位置。
等到他们离开上海之后,上海的户籍对他们就是一个鸡肋了。像北京今年就已经开始清退集体户了,因为北京的人口上限是2020年起执行,上海是2025年。
年纪大,自己不能赚钱,而且还需要社会福利扶持的,就不是被需要的人才了,而是社保的负担。
人的位置是会转变的。
我们这些普通人和杨超越是不一样的。她考虑的,更多是临港当地的税务优惠,我们要考虑的,则是我们真正的未来在哪里。每个城市都有它自己本身的系统,我们如果是一个外来者,一定要明确清楚自己真正的定位。
这对你自己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