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荟萃山庄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42|回复: 3

不论市场还是政治,绝不可能长期骗多数人

[复制链接]

82

主题

512

帖子

447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472
发表于 2021-6-7 11: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开拼多多,你会看到很多山寨、低劣的商品销量极高,甚至超过了正品;

走进书店,你会看到畅销书排行榜上列着一大堆成功学与心灵鸡汤,而那些名家经典却被束之高阁;
点开视频网站,你会看到许多粗制滥造的剧集靠营销炒作获得大把观众,而那些精雕细琢、需要静心领会的剧作却乏人问津。
我们常常哀叹,次品挤跑正品,劣币驱逐良币。
但对于此类现象的解释,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的弟子李俊慧却表示,「劣币驱逐良币」不过是个经济学神话,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存在。
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经济学神话》这篇文章中,李俊慧批评说:
「『劣币驱逐良币』的神话并不是经济学上唯一直到今天仍大行其道的神话,但这个神话很有代表性,差不多可以说是涵盖了经济学上诸多曾经出现、甚至到现在还流传甚广的神话的多个特点:
其一,所谓事实其实只是以讹传讹。据曾获诺贝尔奖的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所言,『劣币驱逐良币』的定律不过是一个传言,却在岁月的流传之中越传越盛……
其二,神话之所以成立的逻辑,往往是源于一叶蔽目、不见泰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神话的第三个特点,当然就是明明是错得很简单也很明显,却仍然长久地被人们所相信。」

经济学家李俊慧的文章《「劣币驱逐良币」的经济学神话》,认为不存在劣币驱逐良币。
我们所了解的「劣币驱逐良币」,来源于经济学家麦克罗德(Henry Dunning Macleod)的观察。他发现,伊丽莎白一世的财务顾问托马斯·格雷欣(Thomas Gresham)劝告女王恢复国内的贬值货币,使得市场中同时有两种货币存在。
于是,麦克劳德就将这种现象命名为「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用来指代市场中流通了许多成色不足的「劣币」,而那些成色高的货币则被保留收藏了起来,也就是「劣币驱逐良币」(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

命名「格雷欣法则」的经济学家麦克罗德。
图片来源:The Blue Collar Economist
不仅是格雷欣所在的16世纪,早在古希腊时期,剧作家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创作的戏剧《蛙》(Frogs)里就描绘过黄铜铸币泛滥、良币无人问津的现象。
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因为人们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所以「格雷欣法则」就逐渐被归纳为:如果市场上有多种货币流通,那么劣币就会把良币驱逐出去。
但在李俊慧看来,这个法则或者说定律,逻辑上是错误的。
她认为,短期内出现劣币「驱逐」良币,是因为官方搞通货膨胀。
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官方铸造大量含金量少的「劣币」放到市场上,并限定死「良币」与「劣币」之间的比率。
比如说,安史之乱后,经济凋敝,唐肃宗为了缓解财政困难,发行了「乾元重宝」(唐肃宗年号乾元)。这个钱币一文的重量为5.97g,不到3.98g的开元通宝的两倍。按理说,一文乾元重宝应该值1.5文开元通宝,但是官方却认定值十文开元通宝。
结果如唐肃宗所设计的那样,通货膨胀盛行。
李俊慧认为,尽管如此,劣币的存在也仅仅是「昙花一现」。劣币刚出现时或许会有短时间的信息不对称,但这个不对称不会长期存在。时间一久,大家也就知道有良币劣币之分了。
而且,不论支付货币的人再精明,收取货币的一方也不是傻子,当然不会乖乖收下劣币,除非加价或是给出良币。
假若真的有劣币驱逐良币,推论下去,还会有假币驱逐良币,如此一来,大家所用的就都是假币了,这显然不符合事实。
所以,李俊慧指出,「劣币驱逐良币」只是个经济学神话,「错得很简单也很明显」,却被人们以讹传讹,深信不疑。
她的观点,简而言之,「劣币」只会在短期内存在,但从逻辑上讲,劣币不可能竞争得过良币,也就不可能驱逐良币。
这是她认为劣币驱逐良币是一个逻辑错误的神话的原因。
对于这个定律,经济学家周其仁教授也认为,劣币驱逐良币逻辑有误。他在《「劣币驱逐良币」在逻辑上为什么错了》这篇文章中提到:

「劣币通行会刺激更多劣币的供应。一旦越过某个临界点,通货膨胀就来了......此时,可不只是良币退出交易,连『良货』——那些具有保值功能的商品——也开始退出市场。人们偏好抢购、囤积,巴不得把手中的货币全部换成货物。这时,被驱逐的就是劣币本身了。货币当局舍不得劣币吗?人民就一并驱逐货币当局。」
想想看,历史上出现了多少「劣币」,古罗马时期被加入了廉价金属的银币、美国在南北战争时期发行的绿背纸币、钞票面额直接删去十个零的津巴布韦元,这些都属于劣币。

美国在南北战争时期发行的绿背纸币,无法与黄金兑换,在1879年后逐步退出市场。
图片来源:Wikipedia
可今天还有这些货币吗?它们早就在市场大潮中被淘汰了。
怎么回事?
周其仁教授的解释逻辑更为清晰,他指出,从短时间来看,因为市场中需要交换的商品太多,可货币不足,所以那些成色不足的劣币也可以当作媒介在市场上流通。慢慢地,原来的良币就被劣币替换了。
本来就是因为货币不足,才让劣币得逞,这下良币慢慢退出市场,货币不就更不够了吗?
随之而来的就是通货膨胀,人们手上的钱不值钱,为了生活以及保值,人们自然会将手上的劣币统统拿出去换物品保值,这时候,劣币就被人们驱逐了。
所以,从逻辑上来说,无论是李俊慧,还是周其仁教授的分析,「劣币驱逐良币」当然是错的,这点完全没有问题。
正如经济学家们所言,支付的一方不是傻子,如果他们知道支付所兑换的是劣币时,他们当然不情愿按照良币的价格去兑换劣币,甚至压根都不愿意用更低的价格去兑换劣币。
就比如奶粉,如果知道某品牌的奶粉有问题,且不说它价格和优质奶粉相差无几的情况下,人们不会愿意去买,就算它价格便宜十倍,也没有人愿意去买给自己的孩子。
但问题是,当人们在讨论「劣币驱逐良币」时,他们讨论的实质真是经济学家所指出的谬误吗?
当人们用「劣币驱逐良币」去表达假冒伪劣产品以次充好,或者成本低的毒奶粉挤走成本高的好奶粉时,当然不是傻到真的以为在市场竞争下,劣币会驱逐良币,而是在讨论,为什么我们都愿意兑换良币,却偏偏市场上只能兑换劣币,良币都上哪儿去了?我们就算知道良币能最终驱逐劣币,可是我们等不到啊!
就此而言,「劣币驱逐良币」只是一个流行度广的说法,人们用这个说法,很大程度上只是方便表达上述疑惑和愤怒。
在李俊慧等五常后学嘲笑人们愚蠢得相信逻辑有谬误的「劣币驱逐良币」时,他们可能也没注意自己所陷入的稻草人谬误。
经济学家们,不能一边在批评时立稻草人,把消费者当傻子,忽略对方要讨论的问题的实质,一边又在论述中指出理性的消费者不是傻子,强调这是前提,这岂不自相矛盾?
所以,对于劣币驱逐良币,我们应该要讨论的不是「劣币驱逐良币」逻辑上是否存在,人们为什么「蠢」到相信这个神话,而是为什么劣币(包括劣品)有进入市场交易的可能,为什么劣币能得到保「价」护航与良币(包括良品)竞争。
按照权力是否干预市场,这其实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没有权力干预,但因为信息不对称,劣币能以次充好;
交易中,买方和卖方之间有信息差,一般来说,卖家掌握的物品信息比买家多,所以会更容易有占便宜的动机。
这里的占便宜无关道德,只是从人类行为的角度来说,具有这样的倾向。有了占便宜的动机,也便有了以次充好的可能。
历史上的鱼目混珠、滥竽充数,都是因为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下,最极端的情况就是市场出现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理论来自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George Arthur Akerlof)的论文《柠檬市场:品质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阿克洛夫与他的论文。阿克洛夫因为他在信息经济学上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图片来源:王则柯教授《人人都能懂的信息经济学》课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

主题

512

帖子

447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472
 楼主| 发表于 2021-6-7 11:01:59 | 显示全部楼层


之所以叫「柠檬市场」,是因为美国人到旧货市场去淘东西,如果淘到的东西不错,就叫做洋李(Plum);如果这个东西越看越差劲,就叫做柠檬(Lemon)。
当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市场中的商品质量越来越差时,就叫做「柠檬市场」。
而市场的「逆向选择」,是阿克洛夫以严谨的数学证明推算出来的,我们这里用经济学家王则柯教授在《人人都能懂的信息经济学》里的讲解,简要概述下。
美国是个轮子上的国家,很多家庭都有汽车,有的年轻人上大学之前得到的礼物就是一辆车。可是车也不便宜,所以二手车就成了不少家庭的选择。
假设有100个人需要买二手车,而某个二手车市场里也正好有100个车主想卖车。这100辆车一定有优有劣,有的车保养得很好、焕然一新;有的车则伤痕累累。
我们把这些车按照性能、质量等情况从低到高排列,就会产生相对应的价格,假定各种质量水平的车辆数目一致、均匀分布,最优等的车对应1000美元,依此类推。

二手车的剩余质量分布图。
图片来源:王则柯教授《人人都能懂的信息经济学》课程
当年轻人来买二手车时,他知道这市场中的100辆车有优有劣,价格也有高有低,但他并不知道每辆车的具体情况。怎么办呢?不如出个平均数500美元,碰碰运气。
车主们会怎么想?
那些价格理应高于500美元的车主当然不乐意,也就退出了市场。这时,市场中只会剩余那些质量低于500美元的车辆。

得知出价为500美元时,一部分车主退出市场。
图片来源:王则柯教授《人人都能懂的信息经济学》课程

买车的人当然也不乐意,于是他就降低自己的出价,250美元。同样的,又有一部分车主退出了市场。
如此循环往复,最终只会剩下一批破铜烂铁。
这个淘汰的过程,就称为「逆向选择」。
阿克洛夫的论证,合乎逻辑与学理,也因此影响了后续的一大批经济学家投身信息经济学研究。
逆向选择现象,看起来和劣币驱逐良币很像,但实际上有所不同,逆向选择发生的根源在于买卖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是自然而然的交易行为,并无权力介入市场。
第二种情况,权力干预市场,为劣币保「价」护航;
就货币而言,其实又有两种情况。
一是李俊慧提到的只有一种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因为国家要占社会的便宜,铸含金属量更少的「奸钱」来替代「正钱」,结果出现历史上贾谊所说的「奸钱日繁,正钱日亡」的局面。
二是李俊慧没有提到的,多种金属同时存在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多种金属(比如金银)同时流通,不同金属可以互相兑换,但比例被国家强行定死。
这时,随着两者之间实际的汇率波动,就会出现「熔金换银」或「熔银换金」的逐利行为,那些被国家汇率低估的就是所谓「劣币」,而它本该是良币;被高估的就是「良币」,而它本该是劣币。
换句话说,原本为劣质的货币,因为国家的强制规定,被提到了与良币相同,甚至更高的地位;而原本为优质的良币,因为价值被人为低估,下降到了与劣币一样,甚至更低的地位。
这种现象,少见吗?
当权力规定了一个「武断」的标准,为劣币和良币进出市场设置障碍,替代市场的自发作用时,劣币得到权力的加持,被「保价」,无法被竞争赶出市场。
更有甚者,当权力限制良币进入市场,只让劣币在市场中流通,人们没有选择,也无法改变这个标准,长此以往,本着逐利心理,大家都会使用更便宜的货币。自然而然,劣币就会赶走良币了。
面对着强大的权力,劣币驱逐良币,不过是人们趋利避害的本能发作的结果罢了。
所以,当人们说劣币驱逐良币,实际上是在感慨:不管是人还是事,因为在这个领域有武断的权力介入,最后在人性趋利避害的本能下带来了一个相对坏的社会结果,很少例外。
也就是说,同样是「劣币驱逐良币」这个「能指」,经济学家的所指和普通公众的所指,范围是不一样的。
如果经济学家误解了人们使用这个概念的背景,批评时自然就会出现稻草人谬误,更有甚者,故作惊人语,强作新说。
劣币驱逐良币,或是劣品驱逐良品,对人类的生活总归不是好事。倘若权力长期存在,武断的标准也长期存在,我们该如何面对劣币驱逐良币的事实?我们的社会又如何运行至今?
周其仁教授有句话说得好:

「讲到底,无论市场还是政治里的欺骗,可以长期骗少数人,也可以一时骗多数人,但绝做不到长期骗多数人。」

因此,无论是政治上的治理和还是经济上的交易,劣币必定会被淘汰,良币终将胜出。
只是,短期内,人们需要付出代价。
也因如此,经济学家要做的事,不是在某个概念上和公众较劲,享受智商上的优越感,而是要去分析,为什么即便某个概念不准确,人们仍然要采用;批评的矛头,不应指向鸡蛋,而应指向高墙。
而对于那些伟大的经济学家来说,他们要做的,便是创造更能描述人类行为的、准确的、批判性的概念。
如若不然,只能陷于强辩是非之境,以己所是为必是,以己所非为必非,泯然众人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4万

帖子

2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68407
发表于 2021-6-7 11:5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这个道理,说的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6-7 12:2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内市场,很复杂,

一方面劣币驱逐良币,

另一方面,逆淘汰
许多东西,你放下了,是个永远的困扰,每天都出现,无法避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荟萃山庄 ( 辽ICP备16011317号-1 )

GMT+8, 2025-1-12 20:58 , Processed in 0.10014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