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刚过,就被公司通知劳动合同不再续约。三年前加入这家公司的时候,怎么都没有想到会有如此曲折的经历。且听我娓娓道来。
转载声明:随便转载。发文本意是回馈社区,帮助大家尽早识别风险,早做准备,引发讨论
公司:某资深美资,成立几十年,影响力深远 岗位:写代码,不是互联网,是和硬件交互的代码,解决用户痛点
22年初,刚入职的时候和老员工们聊天,大家都感叹几年前工作是那么的轻松,订单自己上门,产品利润高福利好,年会的奢华。疫情上海封城期间,我也感受到了公司物资上的关怀。即便是疫情后也体谅大家,允许在家办公。
22年底,伴随着疫情解封的还有公司要被收购的消息。经过多轮出价,最后是高价卖了。
收购完成一般都会有三年的震荡期。23年初,十年的CEO交出指挥棒,由印度的老虎接管,董事会全部换了。随后我所在的事业部老大换人,据说是CEO的心腹。这一系列的操作都发生在大洋彼岸,感觉还离我太遥远。
23年底业绩不佳,宣布了一波裁员,因为发生在大洋彼岸,身边人并未受到波及,当时的想法是,收购对业务的短期影响也是在所难免的。
24年,风平浪静地过去了半年,该来的还是来了:招我进来的直属领导被通知九月底不再续签。 部门内两个同事受到影响,非常惋惜,大家握手告别。部门剩下来的人和另一个部门合并。 领导的领导被直接裁掉,据说是看不惯新上任的事业部老大的做派,写了一封邮件,可惜没有引起高层的重视,倒是引来了“杀身之祸”。
很多认识的人走了,不完全统计一半的人受到影响人少了办公室空着,公司决定把两层办公室退了租,剩下了两层。外勤人员没有了固定工位,内勤人员忙着搬家
因为人少了自然也忙,我也被迫分出一部分精力支持销售。本着八爷说的不能丢单子的精神,被我支持的单子都成功了。公司年终奖比往常丰厚,抚慰了大家。虽然招聘是冻结但是也没再有裁员的消息。
现在把目光放到海外,领导的领导重新招到位了,有消息说是事业部老大的熟人。事业部老大强势,这个人基本是个傀儡。换了的几个产品经理都入职,只是没有讨论出新产品。发展印度市场是趋势,印度团队新加入了4个工程师。
某款拳头产品被爆出质量问题很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口碑下滑。推测是把懂的工程师裁掉了留下来的人不懂,也算是自作自受。
25年春节,慢慢也没有那么忙了,身心放松,完全没有想到合同到期将至。我会被公司抛弃的想法从来没有过,一方面老同事都是自动续签的,另一方面自己对公司的贡献也算是突出。
在裁人这件事上,直属领导对员工的保护是很关键的。我的领导我合同快要到期时一直向上申请均收不到回信,没人给出决定,很有可能是在等着业绩报告出来。其实24年没涨没跌,只可惜我和另外一个同事还是留不住。既然合同到期,按照法律赔偿N倍月薪了事。难怪一直没有大规模裁员的风声,毕竟裁员是协商离职,要给员工赔偿N+几。而合同到期是不需要协商的,按照法律该赔多少就多少。
我也很感激我的领导在事后一直帮我内推,把我简历发给其他公司。回想起上一次加薪,他还说我的工资不算高,给我多加了点。这么看来领导即便想留我也是有心无力。我们事业部的老大强势,抠门,也不怎么看中国市场情况。大力发展印度市场需要工程师,account要从中国开掉以后再转移到印度。这恐怕是组织上的长期目标,毕竟竞争对手也在印度发招聘公告。
这样的操作无疑给了大家一个提醒,在全球化大潮中,印度工程师的工资只有中国的一半。对于中国的裁员并没有结束,它还在悄悄继续。人心涣散,工程师无法解决问题,产品经理缺乏创新,销售苦于没有新产品打开市场,竞争对手步步逼近,其实对于留下的人来说也是难。但是对比外面市场的寒冬,僧多粥少竞争激烈。在公司抱团取暖,想办法留下来,不要像我这样被抛弃在寒冬里。
目前国内经济更像是计划经济,中国制造2025,芯片投钱以后中低端芯片起来了,可也竞争激烈。汽车行业多家公司爆雷,不过特斯拉在上海,生意还在继续。在我最近这几天观察来看,芯片和汽车对工程师的需求较大,只可惜和我过往经历一点都不匹配。
化工是基础行业,可惜现在国产化的大趋势,配合倒查xx年的罡风,未来不确定性加大。春节期间最火的话题莫非AI。在我这个写代码的人看来这更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虽然说是开源,但是并没有开源训练参数。从大家试用的效果来看,更像是被洗脑过的chartGPT。不过好在它提供了蒸馏方法,未来在小型化设备上看到AI的未来越来越近了。也许电子消费品行业也是一个好行业。机器人跳舞也登上了春晚舞台,配合人工智能,我们未来养老也可以靠机器人了。机器人算法岗,电机算法,机器视觉需求旺盛。
大家还有什么行业看好或者不看好的,也不妨说说,欢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