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解读类错误:张冠李戴,时序混乱
例1:李大钊打跑段祺瑞 • 历史错位严重:李大钊是思想家、CCP早期组织者,并无实际军事权力。段祺瑞下台是因北洋政府内斗与社会压力,非个人“打跑”。
例2:英佬策动常凯申北伐,目的是平衡张作霖 • 阴谋论思维:北伐是国民党与苏联合作的产物,英方虽有关注局势但没有主动扶持蒋介石。将地缘大势简化为“英佬遥控”,是以小搏大、无凭据的猜测。
例3:郭松龄起义是熊(苏联)策动,目的是进东北 • 史实未证:郭松龄之变主要出于对张作霖不满,与苏联无直接操控关系。该说法是用历史模糊地带强拉苏联背锅。
二、逻辑谬误:套用人设、模拟剧本式解释复杂事件
该段话将国际博弈描述为一场“剧本演义”,人物称号花哨,但逻辑基础极弱:
说法 问题 “骚鸟赌英佬亡”“阿希的海狮计划夭折”“阿丘联手阿斯” 这些真实事件有其背景与结构性成因,作者却用拟人法、简化法粗暴拼贴,忽略战略、资源、时间线等硬变量 “郭松龄死于苏联代理人,林徽因之父也被杀” 未提供任何史料来源,推断过于武断,更像民间传闻而非历史解读 “骚鸟选择倭孙占东北而非熊” 将美国的全球战略简单等同于“我选你上”式游戏逻辑,没有外交文件、也无经济结构分析支撑
三、论证结构问题:用语不规范、逻辑链断裂 • 话题跳跃严重:从1925年东北讲到二战,再讲AI,再讲短段落,再回到写作技巧; • 句式混乱:大量句子用“哈哈”“你敢不敢”“我操”等断句词打断思路,制造“我说我有理”的语言节奏; • 结构上没有总论、分论、结论,全靠“我觉得”“你信不信”做逻辑黏合。
四、语言操控手法:自设权威 + 语言霸权 • 作者自称“李爷”“阿拉”,设定自己为“读书高手”“短段落大师”,通过角色强化话语权; • 所有不同意见者直接被贬为“狗屁”、“哑巴”、“不敢说话的傻子”; • 使用“骚鸟”“熊”“倭孙”等黑话,不是为了效率,而是通过语言屏障制造圈层优越感。
这种写法结构,在形式上接近“话语封锁术”:你一旦进入对话,就默认你不如他懂、你不能反驳、你无法解释。
五、对AI的批判:错误理解与技术恐惧结合 • 把AI说成“复读机”“非逻辑机器”,完全误解AI是如何运作的; • 所谓“不能理解短段落”的批评,其实是作者对“信息压缩”和“语言生成”的误读; • 用人类情绪批评技术系统,本身不成立:AI不是情感主体,不能用羞辱人类的方式来羞辱AI。
✅ 总结一句话:
这段话披着历史杂谈与技术批评的外衣,实则是情绪发泄+虚构套皮+自我神化的合成产物。 它在历史上断章取义,在逻辑上跳跃破碎,在语言上排斥对话,体现出一种典型的“伪知识型优越表达”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