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荟萃山庄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8|回复: 0

荒诞年月之地方政府挪用养老金等还债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8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87367
发表于 昨天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审计署6月27日提交全国人大常委的《202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它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披露多项挪用资金问题。
其中,审计9省地方专项债券管理使用情况,发现各类问题金额1325.97亿元(人民币,下同)。一是9个地区违规举借20.29亿元。主要用于亮化工程、楼堂馆所等禁止类项目。二是7省虚报支出完成情况464.35亿元。三是92个地区挤占挪用651.8亿元,主要用于“三保”、偿还国企债务等。四是70个地区闲置或损失浪费189.53亿元,主要由于超需求发行债券等。
所谓“三保”,是指保基本民生支出,保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工资,保政府机关、基层单位等必要运转经费。
教育资金方面:审计的11省159县中,有110县通过直接挪用、虚列支出等手段侵蚀补短板资金40.89亿元,有的用于偿还政府债务。
养老保险基金方面,重点审计的25省,发现各类问题金额601.61亿元,414.08亿元被挤占挪用或骗取套取,13省将406.26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等,挪用于“三保”支出、偿还政府债务等。
惠农财政补贴方面,16省175县截留挪用41.64亿元,用于偿还当地政府债务、发放公职人员工资等。至2024年6月底,拖欠相关地区农户补贴资金平均一年,最长九年。
查看去年官媒报导,审计署的报告也曾披露66县将农村学生营养餐补助19.51亿元用于偿还政府债务等。
这些数据均只是审计署有进行审计的部分省区,是实际挪用来还债的冰山一角。
挪用民生资金是家常便饭了。即使挪用了,也不会有多大的后果。而往往民生资金更容易被以财政困难为由被挪用。

问题是每年财政部有自查,审计署是外部审查,但每年都发生了很多的案例,查出来也没有多少处理,所以整个过程像演戏一样。
“建国几十年了,仍然没建立一个公共财政体制,各级人大常委会审议财政报告,都是做做样子,不像美国政府提交的预算报告,在国会审查过不了,政府就得关门。”
审计署报告称,这次重点审计的9省2023年3月以来违规新增隐性债务,主要用于政府投资、偿还债务等。5个地区指定国企垫资建设、承诺由财政资金偿还等,新增政府隐性债务59.09亿元。举例福建晋江融资平台2024年9月以来,向慈善总会、见义勇为协会等省内9家公益组织借款15.02亿元,部分用于政府投资项目等形成隐性债务。17个地区的18户融资平台等国企借用多个村民、村集体等名义,违规归集各类涉农贷款46.66亿元,用于偿还自身债务本息等;6个地区通过直接修改债务台账等方式,虚假化解政府债务23.2亿元。
财政体制本身是畸形的,就是财权层层上交,越到下边事越多,但钱越少,财权和事权匹配失衡。虽然喊了很多年要清隐性债务,但真的没有隐性债务,地方政府就停摆了,所以只要地方做得不过分,中央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全国32个省级行政区,这次只审查了9个省。实际上这些问题全国各地都普遍存在的,实际情况也比公布的更加严重。

在2024年金融界论坛年会上,中央财经大学的副校长李建军公布了一组数据,指截至2024年6月30日,中国地方债务的余额,合法部分有42.23万亿元;城投债、隐形债57.16万亿元,这里面还没有统计隐形担保的数据,加起来已经是99.39万亿元,接近百万亿的规模。再加上中央国债的30万亿,中共政府的整体负债率,与2023年的GDP126万亿元相比,已经超过了100%,远高于国际警戒线60%。
资本界资深人士徐真表示,如把政府比作一个公司的话,现金流断了,公司就面临着破产。政府挪用民众的养老金账户里的钱来还债,实际上就是到了破产的边缘。
对于官方现在公布这些情况,徐真表示,它是掩盖不了,经济恶化,财政入不敷出。现在税收越来越少,非税收入不断增加,也是用来弥补缺口。类似于“远洋捕捞”的做法,也是因为把手伸到老百姓口袋里去,结果激起了民愤。
今年政府还在继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以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支持重点项目建设。
地方专项债的问题非常大,因为很多专项债都是包装上去的。一般债是靠地方财政来偿还债务,专项债是靠项目盈利来偿还债务的。各地现在上的地方债项目基本上都是亏本的项目,都是为了拼凑起经济增速而搞的。地方政府拿了债券之后,很多钱被挪用,即使项目建成了,本身还是亏损,是个烂摊子,债务雪球越滚越大。所以地方债成了地方政府一个最大的陷阱。

徐真说,现在地方已没有好的项目来回本,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就是饮鸩止渴。
徐真表示,这些债券都是通过银行来进行销售的,有的是银行自己或某些机构买了,有些面向个人。
他呼吁民众把口袋再捂得紧一些,对什么30年、50年的特别超长期国债、什么专项债产品,最好不要碰。

6月27日,社交平台传出上海部分郊区财政吃紧、无法正常发放公务员薪资的“圈内消息”,引发舆论热议。虽未经官方证实,但作为经济重镇的上海,竟传出如此危机,令人震愕。这不仅暴露地方财政的脆弱性,更折射出体制性弊端对经济稳定的深层威胁。
为何危机集中于6月?地方政府财政半年考核制度导致上半年税收未达标、中央转移支付与地方支援尚未到位,造成“老钱花完,新钱未到”的资金缺口。
此外,6月常为地方隐性债务还本付息的节点。即便上海这样的财政大户,也难以摆脱“账面空转”的窘境。
这非技术问题,而是中央集权体制下“软预算约束”的必然结果,地方财政缺乏独立性,过度依赖中央“兜底”,导致资源错配与效率低下。

传闻涉及松江、奉贤、青浦等上海郊区,这些区域并非边缘地带,而是产业链与城市扩张的核心。
以松江区为例,作为“上海第一工业区”,常住人口近200万,2024年财报显示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4亿元,支出却高达361亿元,赤字157亿元。
奉贤区同样背负76亿元赤字,靠市级补助、发债与再融资“硬凑平账”。,这种“报表平衡术”掩盖不了财政溃败的现实。
在土地收入下滑、企业外迁的夹击下,这些区的“隐性破产”几成公开秘密。

松江区传出大型制造企业80%外迁、6万失业人口的说法,虽未获官方证实,但结合其工业基础式微与财政赤字,凸显“产业空心化”危机。
当金融与房地产取代制造业成为财政支柱,上海乃至中共整体经济正迈向“泡沫危机”。
若地产进一步低迷、制造业加速撤离,郊区经济与财政将双双塌陷。中央与市级政府的“维稳”仅是权宜之计,难掩结构转型失败的深层问题。

审计署报告揭露地方政府虚构项目、提前申报专项资金的普遍现象,反映其对中央政策的不信任。
审计署高调“揭底”意在施压地方,但在一党专政下,地方政府无法破产,中央也无法坐视其倒下,形成“绑架式共生”。
这种体制掣肘使财政改革难以落地,资源错配与效率崩溃的恶性循环愈演愈烈。

对民众而言,财政危机直接威胁切身利益。审计署披露的社保资金挪用现象,令人担忧上海郊区是否也在挪用养老金发薪。
“当公共资金沦为还债工具,年轻人缴纳的养老金可能最终养了公务员。”这也解释了为何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退保”,这不仅是经济行为,更是对体制的无声抗议。
从上海郊区的“薪资危机”到审计报告的挪用乱象,每一笔账都是警钟。财政崩溃非一夜而成,而是一场内耗式危机。
当“软预算”问题无解,中央与地方矛盾难消,资源持续错配,崩盘只是时间问题。上海的困境只是序章,其他地区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风暴,值得深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荟萃山庄 ( 辽ICP备16011317号-1 )

GMT+8, 2025-7-2 10:26 , Processed in 0.08888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