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有网民爆料,新疆一处高速公路收费站惊现全副武装的“大白”。
网传图片显示,6月16日,在新疆阿克苏市的高速收费口,两名工作人员身穿白色防护服,疑似检查来往车辆的防疫人员。
照片中出现“新N”开头的车牌号码。这是阿克苏地区的车牌。
网民再次惊呼,又出现“动态清零”的苗头。
近期以来,部分“清零”措施再次出现。
5月,多名广州市黄浦区多名中小学生家长在网上爆料,自己孩子被执行“居家隔离”,隔离期满后还要通过繁琐的程序申请返校复课。
与此同时,上海一名货车司机曾在网上发布视频,显示浦东区一个建筑工地为了“疫情防控”,用封条将司机封在驾驶室。
6月11号,央视报导,最近,中国多地出现新冠病毒感染流行趋势。
安徽合肥某医院员工王先生透露,近来当地医院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数量显著增加,重症病例亦不在少数,导致有时医院床位难求。
他证实身边有数人发展为“白肺”,其中不乏年轻学生及年长者,有几位青壮年(二三十岁)猝死,有人在走路过程中猝然离世。
综合民间透出的消息,近几个月以来,警察和教师队伍中死亡比率较高。
据《环球时报》、中国新闻网、大皖新闻、极目新闻、光明网等消息,6月9日凌晨2时许,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常营中队中队长,三级警长王振在出差办案期间,突发心脏疾病抢救无效,于当日凌晨2时51分逝去,年仅35岁。
2025年4月13日凌晨,山西太原铁路公安局临汾公安处刑警支队支队长、四级高级警长赵思毓,在工作期间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52岁。
2025年3月8日,广西来宾市强制隔离戒毒所一级警长杨诚,在值班期间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59岁。
6月14日,北京大学副教授闻新宇因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去世,终年45岁。
6月7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教师、博士、硕士生导师夏燎原教授,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去世,终年50岁。
6月5日,国科温州研究院副研究员、南开大学博士后、厦门大学博士吴星星,在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年仅37岁……据统计,近一个月内,至少14位高校教师死亡,绝大多数是青壮年。
也有网友说,很多被说成是因心脏病猝死的人,不少是因为打了疫苗的后遗症发作。
世卫组织疫苗安全全球咨询委员会新冠小组委员会表示:“这些病例(心脏)更多发生在年轻男性和第二剂疫苗接种后。
目前的证据表明心肌炎和新冠信使核糖核酸疫苗之间可能存在因果关系”。
该委员会指出,最近欧洲药品管理局的药物警戒风险评估委员会已经证实了这种似乎有道理的因果关系。
根据美国疫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数据,截至2021年6月11日,在接受新冠信使核糖核酸疫苗的12-29岁人群中,男性每百万人接种第二剂中约发生40.6例心肌炎,女性每百万人第二剂接种中约有4.2例心肌炎。
对于30岁以上的人来说,男性和女性的报告率分别为百万分之2.4和1.0。
值得一提的是,上周4天内,有2名副国级高官病故,分别是中共中央前军委副主席许其亮、第十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热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声称,目前新冠病毒传染性强,致病性弱,和流感一样,但多地民众表示近来当地医院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明显增加,不少人发现为重症病例出现“白肺,”导致医院一床难求。
安徽合肥某医院员工王先生:“我知道我周围就有几个白肺了。医院有时候找不到床位。周围有好几个走了,有的年纪轻轻的,二、三十多岁的都有。殡仪馆要排队。这几年一直是这样。”
河南安阳郝先生透露,他身边也有不少青壮年人突然不明原因死亡。
河南安阳郝先生:“我们城市基本上都得了新冠吧,猝死的比较多,三、四十岁的、四、五十岁的都有。我知道的有两、三个岁数不大,也没有什么病猝死了。”
浙江民众马先生:“新冠现在也蛮严重的,医院一直很多人,现在我身边四十来岁、三十多岁猝死掉的年轻人很多呀。”
有医院学背景的时政评论员认为,中国很可能出现了新冠新毒株,从而造成白肺病例和猝死现象增多。
“按照历年惯常的疫情爆发流行,往往都是在冬春季是最高峰,一旦入夏温度开始上升的时候,它就明显下降了。但是今年却是有点反过来。在这个背后,最大的可能就是它出现了新的毒株,可能这种新的毒株,它的生化特性,它的流行传播的特性,跟过去的毒株是有点不一样的。”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医师姜冠宇指出,新冠病毒每隔一段时间,一定会有新的变异株。
“中国有个很特殊的状况,它们的疫苗品质看起来是出了问题,等于说之前接种的程度都不够。中国又是地大人多,整个疾病盛行起来,比较脆弱的人,变成大白肺的情况就发生出来。即便说变成大白肺的基数再少,还是会有一定可观的重症人数出来。”
5月24日,在2025年广州科技活动周开幕式上,广州国家实验室主任钟南山通过视频连线,透露近期中国新冠疫情、流感的情况。
在讲话中,他罕见提到今年2月份因流感离世的台湾女星大S,表示很遗憾,并提醒民众高度重视“流感”的及时治疗。
大S和家人住日本旅行时,因流感并发症不幸猝死,年仅49岁。钟南山谈到中国疫情现状时罕见提及病逝的大S,释放出中国疫情严峻的信号。
香港和新加坡的卫生部门警告称,随着新一波疫情在亚洲再次蔓延,COVID肺炎(也称新冠肺炎)病例正在激增。
香港呼吸道样本COVID病毒检测阳性率近期达到一年来的最高水平,从4月初的6.2%上升至13.7%。香港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处长区瑞强本周表示,病毒活动目前“相当活跃”。
该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3日当周,有31例重症病例(包括死亡病例),达到了约一年来最高水平。虽然此次疫情反弹尚未达到过去两年的感染峰值,但污水检测指标以及与COVID病毒相关的就诊和住院病例表明,病毒正在这座拥有700多万人口的城市快速传播。
卫生防护中心总监徐乐坚表示:“参考过往数据,我们预计至少在未来几周,COVID肺炎疫情活动将维持在较高水平。”
在过去四周,香港发现81例成人重症病例,共有30例死亡。
香港政府疫苗可预防疾病科学委员会主席、香港大学儿科教授刘宇隆周四在一档电台节目中引用卫生防护中心污水监测系统的数据称,“(今年)第18周的污水监测系统显示,每升污水中含有近70万个基因拷贝(copy)。”
“回顾2024年3月,最高峰约为40万(个copy)。这些客观数据不依赖于检测率,表明目前社区传播率确实高于2024年的峰值。”他说。
COVID病毒可侵入感染者肠道系统并复制,继而随着污水进入城市污水系统。各国通过检测污水系统中的COVID病毒浓度,推断疫情的传播情况。
但刘宇隆也说,重症病例和死亡人数目前看,没有保持跟污水检测结果同样的增长轨迹。
“如果我们对比重症病例,就会发现2025年的数字低于前一年。”他补充说。
新加坡也已进入COVID病毒警戒状态。本月,新加坡发布了近一年来的首次感染人数更新,截至5月3日当周,估计病例数同比激增28%,达到1万4,200例,每日住院人数则增加了约30%。目前,新加坡仅在病例数明显激增时才会发布更新。
新加坡卫生部表示,尚无迹象表明,目前传播的变异病毒比大流行期间更具传染性,或导致更严重的病例。
亚洲两大城市病例激增正值过去几个月亚洲地区COVID疫情蔓延之际,说明地方性流行病的疫情呈周期性波动。
其它呼吸道病原体是在寒冷月份更活跃,COVID病毒则在北半球大部分地区进入夏季时卷土重来,这表明即使天气炎热,该病毒仍然可能使大量人群患病。
香港歌手陈奕迅也确诊感染COVID病毒,已经宣布取消原定于本周晚些时候在台湾高雄的演唱会。
台湾疾病管制署13日通告说,截至10日当周,COVID急诊病例较上周上升,仍远低于去年同期。数据显示,台湾今年COVID重症病例累计237例,其中43例死亡。台湾一直在密切监控COVID疫情。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截至5月4日的五周内,内地各医院就诊患者的COVID检测阳性率翻了一番多。
与此同时,泰国疾病控制部门报告称,今年已发生两起聚集性疫情,每年四月的宋干节后,由于人群聚集,病例数有所上升。
中国新冠疫情升温,疾管署预期疫情6月恐进入高峰,有网友陆续发文抱怨“买不到快筛剂”。与此同时,“新冠感染又抬头”也登上对岸热搜,由于歌王陈奕迅证实确诊病倒、延期高雄演唱会,让不少大陆网友感叹,自己“正在二阳”,不间断的发烧,且同样失去味觉嗅觉长达近一周。
“这就是我发了一周烧的原因吗?”关键词“新冠感染又抬头”近日成为微博热搜,不少网友发文声称自己最近几天喉咙痛痛的“不会真的又感染了吧?”还有人贴出确诊2条线的快筛照声称,“正在二阳,发高烧39.8度以上,时间36小时以上,每隔6小时一颗退烧药、没停过,咳嗽、刀片嗓...”也有网友提到自己已经完全失去味觉、嗅觉第五天。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日曾发布监测情况,结果显示,近一个月以来,中国大陆各地都出现新冠流行趋势,根据港澳、北京等相关单位观察,流行株以NB.1系列分支为主,致病力没有明显变化,而该NB.1系列分支同样属于XDV变异株的新分支。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分析,新冠病毒NB.1系列分支可能成为未来的流行株,不过致病力相较之前的毒株下降,不会比变异株JN.1更严重的疾病,住院人数也不会超过JN.1流行时。
常荣山进一步说明,这次新冠流行可能和2原因有关。自2022年12月以来,中国新冠和流感交叉流行,自2023年3月以来,新冠的流行波强度普遍低于流感,但间隔规律消失。2025年2月,经历了一波3年以来最小的流感全国性流行,人群群体免疫力下降,为新冠的再次流行创造了机会。同时,距离上一波流行(2023年12月到2024年1月)已经过了1年以上,人群中因为自然感染产生的新冠抗体保护几乎消失。
5月16日,有关中国“新冠感染又抬头”的话题登上热搜,引发热议。许多民众表示自己中招了,并质疑新冠病毒(COVID-19)一直都在,只不过中共当局辩称是流感而已。
5月8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2025年4月(第14周—18周,3月31日—5月4日)的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
监测结果显示,4月新型冠状病毒检测阳性率呈上升趋势,南方省份检测阳性率高于北方省份。无论南北方,新冠病毒在门急诊流感样病例检出率中均排名第一。到第18周,新冠病毒在15岁及以上的年龄段的阳性检出率为第一。
5月12日,北京朝阳区疾控中心发布消息称,目前该区域新冠病毒活动呈上升趋势,流行株以NB.1系列分支为主。该流行株NB.1系列分支同样属于XDV变异株的新分支。
近日,不少市民反映身边很多人出现发烧、感冒、嗓子疼、咳嗽等症状,去医院看新冠的人明显多了起来。不少人做了核酸检测,为新冠病毒感染。有人表示,刀片嗓,痛得要命,完全失去味觉、嗅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指出,从3月开始,COVID-19门诊就诊人数、阳性率都开始增加;4月、5月有上升趋势,暂时还没有看到下降。
他说,本轮疫情小高峰距离上一次小高峰已经将近一年,很多人对COVID-19的抗体下降了,所以更容易感染。
李侗曾说,总体而言,重症不多,住院病例还是比较少的。本轮感染大部分人症状比较轻,主要是中低程度的发烧、咽痛、咳嗽,有的人也会乏力、肌肉酸痛。
今天有关“新冠感染又抬头”的话题引发热议。
有人说,“我家一个多月的孙女在5.1出门两天就发烧,去医院医生说是感染新冠了。”
“宝宝一岁不知道在哪感染了,烧了两天两夜,还以为甲流乙流,去测时候发现原来是新冠,然后快速把我们传染了。”
“真的,5月份身边两个老人重感冒,同事爷爷去世,所在的单位附近听到哀乐了,都集中在这半个月了。”
“差点没掉半条命,一个多月了,还没完全好。”
“我也是,咳一个多月了,一说话就咳,根本停不下来。”
“北方也有啊,只是我们都不检测了,咳嗽半个月了。”
“确实是很多新冠,五一前去逛了街,就感冒了,嗓子疼的想死,去医院一查新冠了。”
“我也阳了,喉咙痛,发烧目前在家里隔离。”
“早晨地铁上的咳嗽声此起彼伏······完了,我22年底阳完的后遗症还没恢复呢,这又要来了······”
“我也是,喉咙痛到火烧那样,痛了五六天好了,才好五六天又开始复发,今天去输液了,输到第二瓶喉咙苦到反胃,嘴都是药味。”
还有人说,“打了三针科兴,医院全是看肺结节,肺病的。”
“其实它一直都在,只不过现在医院都不会给你说是新冠,都是流感。”
“一定要做好防护,一场新冠,让我长出一个肺结节,切除后病理是肺腺癌。”“新冠疫苗流感疫苗后遗症多可怕!造成那么多人心肌炎!甚至死亡!”
网传视频显示,医院内再现人潮,民众证实有很多人感染新冠,死亡的也有不少,但官方封锁消息。
近日,不少大民众反映身边很多人出现发烧、感冒、嗓子疼、咳嗽等症状,医院的病人明显多了起来。
网传视频显示,医院出现人潮。有博主提醒民众一定要注意戴上口罩。
山东民众张月(化名)表示,3月底的时候就来了一波新冠了,差点要了他的命。“以前我阳过几次,都没打吊瓶,这次真是抗不住了。在家里躺了半个月,主要是呼吸道和肺部症状,鼻塞喉咙有痰,反复发烧;吸气、呼气用大了劲,肺也疼。现在好了些,但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
他说,“新冠病毒没完没了,总也没消失,医院不说是新冠,就这么闷着。太难了,没法避免(感染),早晚的事。”
山东淄博一位年轻家长表示,“五一”到外地中招了,“我们全家都阳了,孩子好得快,4、5天就好了;我最慢,是最后一个恢复的,10天才好。这一次明显感觉比第一次阳的时候症状轻。我抗了几天,明显抗不住,现在还咳嗽,估计是轻微肺炎。”
北京朝阳区的徐玲(化名)表示,“我确诊阳了,医院给确诊的,还要上报。我怀疑是去医院急诊被传染的。已经快好了,不过时间挺长的,吃了新冠特效药头孢。”
徐州李刚(化名)也说,自己孩子马上快一岁了,也感染了新冠。“13号晚上发高烧,第二天去医院确诊阳了。是奶奶传染的,奶奶跟已经阳了的邻居在一起,感染了。”
陕西宝鸡的萧强(化名)“这段时间感冒的人很多很多,我的亲戚朋友大多数都发烧了,好像和以前疫情的症状都一样了。你去看病的话,医生就说感冒了,反过来说了。”
他说,这个病一时半会儿还好不了,吃药打针都没效果,要很长时间才能好起来。农村的医生都说,是和以前疫情一样的,就是给换个名字,就说是感冒了。
不过对于新冠疫情抬头,官方只发布呼吸道样本病原体核酸检测阳性率,没有列出具体疫情数据。
陕西的萧强说,“我们这里死的人很多,前几年白肺病,死了有几十个人。前几天我们镇上就死了5、6个人。有一个是睡觉,前一天晚上睡觉的时候都好的,第二天早上就没醒来,直接睡死了;还有一个是感冒发高烧,烧到一定程度,高烧没退下来,最后就渐渐死掉了。”
上海市民刘先生近日表示,关于疫情,很多不能说是新冠。“医院跟你是说基础病,医生都不敢说这是新冠引起的。”
四川自贡市民钟先生则透露,这波疫情在当地已经持续半个月,他的好几个同学(七十几岁)平常身体很好,却突然去世,这些消息官方都封锁了。
新冠疫情感染者人数在中国多地持续上升。湖北武汉居民赵志5月19日告诉自由亚洲电台,近期他到医院就诊时发现“流感病人多了很多”,医院对发热患者仍例行核酸检测:“最近我去医院看病,发现流感病人多了很多,医院给患者做核酸检测,测试结果为阳性的患者,不少人外出戴口罩,有的患者需要住院。”
同城的董先生亦证实,湖北省中医学院门口“戴口罩的人明显变多”:“我现在医院里看病,街头重现早前‘口罩潮’,发热门诊的人也多了。”
武汉市疾控中心热线工作人员当天确认,“近期新冠感染者有所上升”,并提醒发热者出门“避免人群聚集,务必佩戴口罩”“关于新冠病毒感染近期出现上升情况,如果您发烧或者感染的话,您出门的时候尽量避免去人群多的地方,同时要口罩。”
过去两个月,中国疾控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3月下旬开始的一轮新冠波动仍在持续,但整体强度明显低于去年夏季高峰。专家判断,这一波将在5月下旬触顶,属“正常季节性起伏”,公众应保持防护、不必过度恐慌。
江西景德镇中学教师韩正阳说,当地“感冒特别多”,市民外出几乎“人手一罩”,但校方暂未出现停课迹象:“四、五月份,这里患感冒的人特别多,但是否新冠要到医院作检测。官方公布的数据准确性存疑,但我个人判断区县一级政府都在淡化新冠病毒。如果疫情严重,我们学校就会停课放假,目前还没有停课。”
从官方监测到街头观察,本轮自3月以来的疫情正在爬坡,病例与阳性率或将于5月底触顶。专家呼吁,公共场所“口罩+洗手+通风”仍是最经济有效的“三件套”,高风险人群应及时接种针对JN.1株的更新疫苗,并在出现症状后尽早就医。
江苏泰兴居民曾健,口罩虽多见,但社会情绪“已经把新冠当普通流感”:“大家现在都觉得新冠就是这么一回事,也没人因此过度防疫或者去医院治疗。”
山东青岛居民高明生留意到微信群近日讨论再感染风险,却并不恐慌。高先生说:“最近疫情又出现了,我看到外边行人戴口罩的比上一个月多了,但这波疫情没有对社会造成恐慌,可能是因为新闻没有刻意去报道这件事,国内大部分老百姓通过新闻报道内容作判断,不会独立思考。”
济南居民王欢透露,其幼子4月因“流感”住院,却被确诊为新冠。她说:“现在凡是感冒发烧,无论大人还是小孩,检测出新冠病毒的比较高,我最小的儿子4月份住院,医院检测出新冠病毒,最近患新冠的孩子不少。”
据《中国经营报》18日引用中国疾控中心数据,今年3月第14周起,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由7.5%升至4月第18周的16.2%,南方高于北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李侗曾预判,群体抗体衰退,加上Omicron XDV亚分支NB.1.8.1免疫逃逸增强,以及“五一”期间人员流动,均推高传播速度。
至于疫情是否再度引发大范围冲击,南京的社会学者钟涛对记者说,这取决于政府信息透明度与医疗资源调配。
报道称,香港卫生当局表示,在过去四周内,已有30人因感染新冠感染死亡。在此期间有81名重症成年患者中约40%不治身亡。根据中心的流行病学调查,重症患者中83%为65岁以上高龄患者,90%以上患有基础疾病。
新冠病毒确诊率也从上月6日至12日的6.21%上升至本月4日至10日的13.66%,创下近一年来的最高值。
据《星岛日报》报道,中国大陆自上月以来多个地区的新冠感染病例也呈上升趋势。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本月8日通报称,全国新冠病毒阳性率已从3月30日至4月6日的7.5%上升至5月4日至10日的16.2%。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主任党双锁医生指出,“过去两周新冠新增患者人数几乎呈之前的两倍”。不过他也补充道,“目前病例数尚未达到大规模水平,仍维持在可控范围内”。
5月19日,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又出来声称,这一轮新冠病毒,现在处于爬坡阶段,将逐步接近高峰,预计6月底前结束流行。但中国大陆民众表示身边很多人突然猝逝,当局一直隐瞒真相。
天津市民王先生:“猝死的多,我们周边邻居,他爸身体挺好的,突然就猝死,殡仪馆去火化嘛,说排队排得挺多的。”
香港卫生部门15日通报,香港的新冠阳性率,从4月初的6.2%上升至13.7%,过去四周记录就有30例死亡病例。真实情况不明。
另外,从媒体报导中也可以看到,中国各界名人和年轻学者相继去世。
其中,5月16日,45岁的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尹悟铭、44岁浙江理工大学法学与文学院传播系主任刘曦,同一天突然去世。
林晓旭博士:“所以我觉得很多真实的情况,政府根本就没有披露给大众,现在只不过说了一个苗头,可能就是拿新冠病毒来说事而已。真正严重的情况,政府根本就没有告诉给老百姓。”
直播主:“第一天的时候,只是有点嗓子难受的感觉。后来第二天的时候,嗓子开始疼了,开始肿了。第三天的时候,我一起床,就发现全身就像被人家揍了一顿的感觉,浑身腰酸背痛。我现在的头皮很闷,有点木浆浆的感觉,但是现在已经开始好转了。我老婆被我传染了,现在已经烧过了。然后我回家一趟,把我两个妹妹也传染了。”
5月12日,北京朝阳区疾控中心发布消息称,目前新冠病毒活动呈上升趋势,流行株以NB.1系列分支为主,属于XDV变异株的新分支。
疾控中心8日发布监测数据显示,3月31日至5月4日,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检测阳性率从7.5%上升至16.2%,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新冠检测阳性率从3.3%增加至6.3%。
5月18日,武汉市肺科医院周小妮医师向党媒介绍,这波新冠免疫逃逸能力增强。感染后出现咳嗽症状,主要是由于病毒进入人体后迅速复制并攻击呼吸道黏膜,引发炎性反应,导致咽黏膜受外界刺激后更容易引发咳嗽,痰液的堆积也会进一步加剧咳嗽症状。
不少民众反映,身边很多人感染,去看病医院和诊所都是爆满。
四川自贡市民钟先生(已变音):“现在好多人发烧,去医院看见,感冒打吊瓶的太多太多。这几个月同学走了那么几个,老年人没人追究,他们都封锁了,不谈这话题。”
天津市民王先生也透露,现在很多人感染后突然去世。
天津市民王先生(已变音):“我们周边邻居猝死的多,邻居他爸身体挺好的,突然就猝死了。殡仪馆去火化,说排队排的挺多的。”
但是一如即往的封锁疫情感染数据和死亡数据。陕西宝鸡民众披露,这几年身边很多人患重症白肺死亡。
5月28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报导说,多位美国医生表示,在中国快速传播的新冠病毒(COVID)变异株NB.1.8.1引起的症状与早期病毒株症状大致相似;虽然新毒株更易传播,传染性更强,但不代表会导致更严重的疾病。
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CDC)稍早表示,NB.1.8.1已在美国多地发现;最早病例可追溯至3月底和4月初,是通过机场对抵境国际旅客的筛检程序发现的。
CDC表示,到目前为止,美国报告的NB.1.8.1序列数量太少,无法纳入该机构的变异株评估信息汇总。同时各州的废水监控数据都显示COVID爆发的程度较低。
内华达大学里诺医学院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授Subhash Verma告诉CBS,NB.1.8.1的常见症状包括咳嗽和喉咙痛等呼吸道问题,以及发烧和疲劳等症状。
“数据表明,与之前的变异株相比,NB.1.8.1不会导致更严重的疾病,尽管它似乎具有增长优势,这表明它可能更容易传播。”Verma说,“换句话说,它更容易传播。”
凯斯西储大学医学院儿科助理教授、传染病专家Amy Edwards博士也告诉CBS新闻,实验室中的一些证据表明,该变异株与人体细胞的结合更紧密,这意味着它更容易传播,但不意味着它会导致更严重感染。
Edwards解释说:“在中国、香港和其它一些变异病毒疫情激增的地区,看到住院人数增加,但这与我们之前看到的夏季病例激增情况相似。”
他还补充说,现有数据仍处于初步阶段,但这种变异病毒“似乎并没有更严重”。
Edwards建议民众做好防范,包括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觉得不舒服就待在家里;若有点不适但仍可外出,那就戴上口罩。
因戴口罩存在一些争议,但Edwards表示,口罩可以通过将病菌隔离在自己身上来防止传播给他人。
“长期以来,人们都知道口罩最有效的用途之一是防止病人将病毒传染给他人。”她说,“所以,如果我只是轻微的喉咙痛,或者有点流鼻涕,这可能不至于让我待在家里(不能外出),但如果我戴上口罩,就能降低将携带的病毒传染给他人的风险。这不仅适用于COVID病毒,也适用于任何呼吸道病毒。”
随着病例数攀升,香港当局也开始敦促居民在公共交通工具或人流密集的地方佩戴口罩。
受访的民众表示,当地拥有一万张住院床位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简称:郑大一附院)人满为患。
受访者称身边猝死案例频发。但官方持续掩盖真相,导致疫情信息高度不透明,民众已不相信官方的任何说词。
郑州市民蔡先生近日受访时说,他住在郑州市二七区的康府前街,这条大街及相邻的大街上有三家大医院,包括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简称“郑大五附院”)、郑大三附院、武警河南总队医院,构成了一个医疗集中区。值得注意的是,他说,这个地区也大量分布着寿衣等殡葬用品店铺。它们的生意很好。
蔡先生身边有两位分别为四十多岁和五十出头的朋友,平时身体都很好,却相继猝死。
蔡先生说,媒体对此类信息讳莫如深,医院也编造病因,导致人们无法得知他们的真实死因。
虽然民间普遍感受到疫情的反扑,官方媒体也开始报导感染人数增加,但官方数据与民众质疑形成巨大落差。蔡先生说,如果官方公开说新冠感染人数增多了,那么实际情况肯定早已严重了。几个月前感染者就已经多起来了。官方如果说感染人数增加10%,实际情况至少是再加两倍,就是增加了30%,甚至远不止这些。
蔡先生告诉记者,郑大一附院是亚洲最大的医院;床位有一万张,是世界上最多的。近期医院的过道上都住满病人。每到中午送饭的时间段,医院八个电梯同时运行,人们都挤不上去,要等很长时间。
“现在就算确诊感染了新冠,医院也不跟病人说实情,因为政府不让说。所以这方面的信息是被封锁的。官方(媒体)总是在说瞎话,你不要相信官方。”
据公开信息,郑大一附院为郑州大学附属医院之一,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据2025年2月医院官网信息,郑大一附院有河医院区、东院区、南院区、北院区、西院区共五个院区,总占地面积55.31万平方米,临床医技学部37个、病区324个。
蔡先生说,不认识郑大一附院内部的人,需要住院的话,某些科室都住不进去。
吉林的陶先生受访时说,最近发烧感冒的人很多,大人孩子都有。他透露,最近自己周围死了三四个人,各年龄段的都有,有的人平时身体挺好,早上吃完饭,去趟厕所之后就去世了。今年不明原因猝死的情况很多。
至于原因,陶先生说,大家的认知一致——跟新冠疫苗有关。他说,从北京传来的消息都说是疫苗的副作用。他了解到的情况是,打过新冠疫苗的人,很多年轻人都患上了血压高,有的人肩膀的骨头缝里痛,很多人出现这些怪异的问题。
郑州的蔡先生还回顾了2022年底官方突然宣布放开持续三年的疫情“清零”封控政策后的情景。他说,那个阶段大量人员染疫身亡,导致火葬场“十几个炉子一天24小时烧尸体,尸体堆积如山”。
蔡先生称,因为认识的人去世,他一个月内去了三次火葬场,亲眼看到运尸车排大队、进不去火葬场的场面以及卖寿衣等殡葬用品的商家生意接不完、有赶不完的活。
基于这些观察,蔡先生强调,新冠疫情以来,每年的死亡人数远超疫情前正常年份。他还提出了一个观点:中国因这几年疫情的大量死亡,实际人口“估计10亿都不到”,而非官方宣称的14亿人。他表示,现在“到处都没人”,无论是商场、机场、广场还是农村,都显得异常冷清。
陕西宝鸡民众老周(已变音):“死的很多很多。我们前年就是白肺病,就是白肺病莫名其妙的死了几十个人。白肺病纯粹就是打疫苗后遗症,光这个死了几十个人。去年到今年,陆陆续续还不停的死人前几天我们镇上就死了五六个人。”
老周披露,也有不少人无征兆地猝死。
老周:“前几天有一个是睡觉,前天晚上睡觉的时候都好着了,第二天早上就没醒来,直接睡死了。一觉就睡死了。还有一个是感冒发高烧,高烧没退下来,最后就死掉了。还有几个我听说是得病死掉的。死人多,很多很多的。就这一两天都不停的死人了。就是我们镇上,还有其他镇上,我们方园几十里,反正天天有死人的,天天有埋人的。”
从媒体报导中也可看到,过去几个月内,大批各界菁英相继去世,仅在5月16日,就曝出两名40多岁的高校教授去世。
近期,亚洲多国和地区的新冠病例同时升高。其中香港卫生部门通报,新冠阳性率从4月初的6.2%上升至13.7%。过去四周录得30例死亡病例。
深圳市民郭先生说,“现在因为新冠去世的人很多,有两个跟我同岁的人去世了,55岁,心梗去世。”
山西长治市民罗先生说:“现在到医院还是这样说,你即便真的是因为新冠死了,他也不会让你定新冠,不会告诉你这是新冠,告诉其它病。”
郑州市民蔡先生透露,他身边有不少人猝死,医院的病人多的比菜市场还热闹。“我周围猝死的有两三个,四十多岁、五十多岁,平时身体都很好。这种事都不敢报,医院确诊它也不跟你说,政府不让报。”
近日传出的大量消息显示,广州、陕西和江苏等地有学校要求学生停课或居家隔离。由于一直隐瞒疫情真相,民众担忧动态清零是否会卷土重来。
5月初,官方罕见承认新冠病毒在中国升温。但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生李侗曾表示,中国这波疫情高峰是从3月就开始了。
北京主任医生李侗曾:“其实这一次的新冠小高峰从今年的三月份就已经开始了。在北方的一些省份,三、四月份其实就已经达到了这一次小高峰的一个最高阶段。”
由于疫情的快速传播,感染人数激增,有的全家都染疫,全国各大城市医院和诊所人满为患,不分老少,猝死的人非常多。
山西长治市民罗先生:“我家里人,我老婆、女儿、女婿和外孙女,通通都染过了。
吉林市民陶先生:“死的人挺多,这两天三、四个吧,不知道啥毛病死的啊,也有岁数大,也有岁数小的,平常挺好的,一下子就死了。”
根据疾控中心的说法,这次在中国的流行株主要是XDV变异株及其子分支NB.1.8.1为主。据报导,NB.1.8.1毒株有很强免疫脱逃特性,传播力比过去的病毒还强。
5月26日,在海外社交平台X上,流传一份广州某所小学写给学生家长的“居家隔离告知书”显示,一名三年级学生感染新冠后,被要求隔离7天。隔离期满后,需要凭借诊所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健康证明,才能返校。
此外,陕西和江苏也都有学校因学生发烧班级停课。民众担忧动态清零政策会卷土重来。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广州接受采访时声称,这一轮新冠感染整体上可防可控。
美国病毒学专家林晓旭博士:“钟南山现在出来讲话,基本上是出于政治目的,也就是政治维稳。其实自2023年以来,不断地有新的变异株出现,来取代旧的流行的病毒株。
像这次的这个NB1.8.1,取代了过去的JN.1等等。那么它其实能够迅速取代之前的病毒株,就是它的传播力更强。而且现在也有证据表明,在这个免疫逃逸能力上,这个NB1.8.1比之前的病毒株会增加到大概1.8倍的免疫逃逸能力。
那说明就是对于就是人自身产生的抗病毒的这个抗体来说,这个病毒逃逸的能力更强。所以当然就是这个病毒会带来新的危险。”
随着中国疫情的升温,病毒已经向亚洲周边国家和海外蔓延。台湾疾管署表示,台湾最高峰预计落在6月底、7月初的暑假周,单周就诊人次上修至20万人。
而美国疾管中心近日也证实,该变异株已在纽约等多地出现,虽然病例数不多,难以全面追踪。据美国机场检测资料显示,感染NB.1.8.1变异株的旅客足迹,遍布中国、日本、韩国、法国、泰国、荷兰、西班牙、越南及台湾等地,显示病毒已在全球范围内扩散。
疾控中心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以来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南方省份检测阳性率高于北方省份,部分省份的阳性率上升较早。
新华社5月28日报导称,从国家疾控局获悉,目前,全国新冠疫情上升趋势减缓,大多数省份疫情已达高点或呈下降趋势。疫情存在地区差异,南方省份活动水平整体高于北方省份,优势流行株为XDV变异株的第六代亚分支NB.1.8.1。
然而来自广州和深圳的受访者提供的信息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图景。
广州一诊所医生康弘(化名)证实,近期感染新冠的成年人居多,儿童也有,症状普遍比普通感冒重。他透露,广州确实有医生因染新冠去世。
他说,来诊所就医的一大半是感冒发烧的,现在也不做新冠检测,病人也不愿意做,因为大家心里清楚肯定是感染了新冠病毒,不愿意花钱(一百多元)做检测了。他表示,医院长期以来不进行大规模核酸检测,是担心引发社会恐慌。
康弘表示,病情很重的人一般会去医院。如果白肺了,绝对要住院,甚至要住ICU。来他诊所的就医的病人,如果症状比较重,他判断肯定是感染新冠了,因其症状远超普通感冒。
最令人震惊的是,康弘透露,他女儿所在的医院,是三甲医院。最近医院的一个老医生感染了新冠去世了。“所以她赶快叫我戴口罩”。
他补充说,该老医生开始没注意,后来症状严重了才做检测,结果是新冠。加上有基础病,在上班的时候去世的。“反正一旦死了人,就让人害怕。”
康弘表示,虽然新冠疫情感染率升高,但当地卫生局告诉他们不必上报确诊病例,只要注意做好消毒、戴口罩、洗手等常规防护。
康弘还提到,广州三甲医院的新冠门诊作为“哨卡”,虽对来诊病人进行检测并由国家支付费用,但其目的实为政府监控。
康弘回顾三年疫情期间,大量人员感染了新冠,同时又缺药,到处在抢购药,好多感染的人没熬过来。
当时的感染人数至少是现在的几十倍,死人是蛮厉害的,三甲医院死了六百多人。没有公布这些数据。
当时到处都在死人,但是疾控中心通报最多的一天,全国是五例死亡。“谁会相信啊,也没有人去看官方通报。”
康弘指,武汉当时的死亡情况是隐瞒了。很多家庭死绝户了。老百姓必然会说出来这些实情,他认为当时的死亡率有百分之八到十。
广州市民李先生受访时表示,周围感冒的人挺多的。“前段时间我们家人基本上轮流感冒了一遍。我的情况比较严重,我太太是断断续续的那种。”
李先生说,症状像重感冒似的,通常要经历十天左右,症状才会过去。因为确诊过新冠,并且已经感染过多次,所以大家都心知肚明这次应该是又感染了新冠。
他提到,经常在网上看到有人猝死的消息,情况很厉害,但是因为没有确切的报导,所以老百姓对这方面信息的了解很有限。他说,没有具体的统计和权威的数据,所以人们很难知道真实的信息。
深圳市民郭先生也证实,他自己最近刚“感冒”过,躺了两天。感觉腰酸背痛、肌肉痛。他说,有些人感冒20天了,还没恢复。现在好多人都感冒了,应该是又感染了新冠。五一假期,一些人出行回来就感染了。
郭先生提到,新冠疫情以来去世的人很多,官方肯定不会公开他们的死因。“我认识的就有两个人因为新冠去世,其中一个五十五岁。”
这些来自不同城市的民间声音,与官方“疫情趋势减缓”的说法形成强烈反差,共同指向一个被普遍认为高度不透明、真实情况被掩盖的疫情现状。
央广网6月5日报导,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刘起勇称,“3月以来,新冠病毒感染呈现逐渐上升态势,目前处于今年第一个阶段性高位,在一些省份正出现下降趋势。”
“监测结果还显示,疫情在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南方省份活动水平整体高于北方省份。”刘起勇提醒特殊人群尤其是儿童、老年人、严重慢性基础疾病患者要做好日常的防护。
6月5日,标签为“中疾控回应新冠感染呈逐渐上升态势”“我国新冠病毒感染已达第一个阶段性高位”的话题引发关注。
网友留言说,
“我是高位的一分子。”
“今天阳了,大家还是要注意新冠。”
“隔壁床新冠阳性入院不和医生护士说,害得我们同病房的全感染新冠。”
“两次新冠阳性的症状都是流鼻涕。”
“每次得了新冠,说话就跟要断气了一样。”
“新冠太坏脑子了,这已经是阳了第三次了,这记性感觉会比我姥先一步老年痴呆。”
“感染新冠去医院吊水,在就诊室马上晕倒了。医生说我这个情况太严重了,必须有人陪同⋯⋯”
“近期多地又出现新冠感染小高峰,大家出门一定要多加防护。本人已经中招,发烧、咳嗽、嗅觉失灵,这可恶的病毒!怎么比我第一次感染还厉害。”
“新冠并没有离开,6月份不可能停止。有人已经在幻想新冠是不是已经离开了,可以接下来轻松了。话音未落,就被打了一个耳光,新冠中招了。”
4日,河南34岁网红侯丽丽,突发急性脑梗去世。去世一周前她还在更新视频,帮母亲割麦子,看上去气色很好。
中国博主:“真是令人唏嘘啊,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么戛然而止。”
多位医生和民众表示新冠疫情一直没有消停,感染新冠的人数居高不下,死亡率也非常高,当局隐瞒真相。
广州诊所医生康弘:“新冠比感冒要高,它症状会要重,我平时都不戴口罩,现在都戴了。”
湖南株洲中医师陈扬:“这个病毒又在爆发,我认为是一直没有停止,经常会接诊到,西医治了一段时,没效果的,到我这里来。”
深圳市民简先生:“中国南方都很厉害,深圳这边很多医院、门诊都要排队。全是喉咙痛,发烧。官方的定义也就是属于新冠,变种的新冠。就是死于这个病,政府它也不会告诉你是死于这个病。”
最近几个月,中国各地年轻人猝死的案例不断传出。
其中,6月3日,48岁的山西网红艺人大刚突然去世;6月1日,江西网红段煜因突发脑溢血去世,也是年仅48岁。
中国流行的新一波变异毒株NB.1.8.1,具有高传染力。目前在澳洲和香港,以及日本、台湾和其它东南亚国家快速传播。美国多地机场也检测出了该毒株病例。
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新的NB.1.8.1毒株,定为“受监测的变种”。
疾控中心网站近日通报的今年5月“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数据显示,5月1日至5月31日期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诊室)诊疗量在5.6万至7.7万人次之间波动。
具体数据显示,5月1日至5月31日,全国共报告新增新冠确诊病例440,662例,其中重症病例606例,死亡病例7例。
在病毒变异方面,5月1日至5月31日期间,全国共报送了12,275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所有样本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主要流行株为NB.1.8.1(XDV变异株第六代亚分支)。
更值得关注的是,从今年第19周(5月5日至5月11日)至第22周(5月26日至6月1日),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阳性率持续升高,分别为18.3%、20.2%、23.8%和22.8%。
界面新闻6月12日报道,北京卫健委日前公布5月北京市法定传染病报告情况:今年5月1日0时至5月31日24时,北京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3种31,264例,死亡10例。报告病种主要包括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等。
近日,内蒙古呼和浩特中医私人诊所老板刘昆(化名)表示,近几个月来,感染病毒的成年人和孩子显着增多,其诊所的中医求诊病人也随之增加。他指出,前段时间儿童感染居多,主要症状是咳嗽、痰多,且症状持续时间较长,部分患者数月身体仍未恢复。
刘昆说,疫情一波一波地持续,这一波应该是从南方先起来的。他推测重症病人数量可能很多,但由于官方封锁消息,难以获取确切信息。“在医院里和在火葬场这两个敏感地方工作的人士可能对此情况更加了解。”
刘昆还提到,重症患者多为老年人,但30至50多岁的青壮年猝死现象却更为常见。他举例称,自己朋友的妻子年过50,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去喂鸡途中猝死,表面死因多为心梗、脑梗或脑出血,发生得异常突然。
他从当地频繁的“放炮”习俗(人去世后放炮)观察到死亡人数可能不少,他认为“中国人口断崖式下跌”,并预测“目前绝对没有10亿人口,从经济层面都可以看得出来。”
此外,刘昆观察到当前年轻人普遍表现出“魂不守舍”、记忆力减退、甚至眼神呆滞的情况。他认为这可能与新冠后遗症、新一波疫情感染,甚至接种新冠疫苗有关。
作为中医生,刘昆根据目前的趋势判断,由于新冠病毒的强传染性,预计进入7月份,疫情将会非常严重,甚至“爆发性增长都有可能”。
浙江嘉兴妇幼保健院护师梁辉,注射了两针科兴中维新冠疫苗之后,患上重病。
她勇敢站出来控诉真相,是中国少有公开发声的医护人员。
没有患病之前,梁辉年轻漂亮,身体健康,每月都有较好的收入,生活过得挺潇洒。
2021年1月14日、28日,医院以不接种疫苗就辞退来要胁梁辉接种两针疫苗,从此噩运缠身。
科兴疫苗受害者梁辉:“我当时还特别跟她(护士长)提出来,这个疫苗这么短的时间上市,我不想打。她在电话里威胁我,说不打(就)不能上班。”
接种疫苗时,梁辉就有很多的疑问,包括连病毒来源都还没搞清楚,而且病毒一直在变异,怎么会这么快有疫苗呢?
梁辉:“打完之后,我在国家药监局的网上才查到,一款疫苗上市至少要经过8到10年的时间,而且要反复的经过三期临床实验。然后,我就发现这个疫苗,它是绝对有问题的。”
果然,梁辉开始控制不住地咳嗽、异物感,逐渐蔓延到气管、支气管,还伴随着剧烈咳嗽,进出气都很困难,几乎快要憋死了。
半年后,她被确诊为二尖瓣、三尖瓣关闭不全、支气管哮喘、肺结节、桥本氏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失去了工作和生活能力,体重骤减到不足80斤。
2022年中国新年期间,梁辉所在医院的一名护士,年约30多岁,突然心梗死亡。梁辉怀疑与疫苗有关。
梁辉:“就是把全民都当成实验品。他们是不肯说的,我觉得是疫苗的问题,我一提到疫苗,他们就回避这个话题。那些卫健委什么的,都给那些医生开会,让他们不能说是疫苗的问题。”
河南的赵先生在2021年4月、5月,注射两针疫苗后,神经系统严重受损,被确诊为渐冻症,不能工作。
他说,病友中还有更惨的,四川盲人于先生也是因为接种疫苗患上了渐冻症,今年病情加重后,无钱医治,近日选择了不归路。
中国疫苗受害者赵先生:“盲人,跳楼了,他也是渐冻症,他老父亲又是一个癌症患者。他找过政府,政府没有回应他。”
根据民间疫苗伤害维权群体统计,截至2023年9月,在群体内收集到超过三千份的疑似病例,包括红斑性狼疮、心梗、脑梗、糖尿病、渐冻症、白血病、哮喘等重大疾病。
令人痛心的是,大多数案例被诊断为“偶合事件”。受害人无法获得进一步的调查或补偿,维权之路异常艰难。
新冠病毒持续蔓延,众多年轻人感染去世。中国地质大学一21岁女生,身体不适,被校医院诊断为“感冒”,三天后病情恶化转重症肺炎,抢救无效去世。
近日,一网名为“李扬帆妈妈”、IP地址为河北的网友在大陆社交媒体发帖说,她女儿名叫李扬帆,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四学生,今年5月30日,身体感到不适去该大学校医院诊治,至6月1日中午之前,分别去到校医院就诊三次,校医院未做任何检查就诊断为感冒,给出的医嘱就是让她多休息。6月1日中午,她女儿病情加重,6月1日晚上送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经抢救无效于6月2日去世。
该网友说,该校医院没有根据她女儿病情做相应的检查,连基本的血常规都没有做,当感冒治了3天,也没有对她女儿的情况做任何措施,只建议她去北医三院治疗。
贴文最后,该网友呼吁网友帮助转发,疑似维权无门。
该网友在另一个贴文中补充说,校医院没做任何检查,按感冒给治疗了三天,最后,李扬帆已经病重的无法走路。校医院没有联系辅导员,也没有叫救护车,只是让李扬帆自行转院。
校医院有做检查的设备,没给她做检查,也没有开转院单给学生,一直开感冒药。
该网友提供的校医院诊断记录显示,医院开的是枇杷露等两种药物,北医三院诊断为“发热、肺炎、重症感染”。
网友评论说,“感觉很难相信,北京医疗条件这么发达,一个大学生会因为感冒去世?”、“北京医疗条件这么好,如果及时转诊,不耽误治疗,不会一天就要了命”、“真就开了一个感冒药,一个止咳药”。
另外,7月14日,据红星新闻报导,河南一高考女生没等到录取通知书,患爆发性心肌炎多脏器衰竭,“已启用EMCO,全身插管”,姐姐正全力筹集药费,尽全力救治圆她大学梦。
报导称,该女生于2025年7月12日因病情紧急被送往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7月19日,医院确认其患有暴发性心肌炎、多器官功能衰竭,并伴有室性心动过速、乳酸酸中毒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该女生的父亲表示,他此前曾遭遇车祸,家庭经济状况较为困难。女儿为了减轻家庭负担,高考后计划通过打工来赚取学费。然而,突如其来的疾病使得家庭面临巨额医疗费用的压力,每天的治疗费用高达数万元,家庭无力承担。
目前,这名女生仍处于重症监护状态,生命体征不稳定,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
自去年以来,新冠病毒一直持续蔓延,众多年轻人猝死,但是,由于当局封锁消息,真实情况外界难以了解。
7月18日,一北京网友发帖说,自己发烧,测了一下,发现感染了新冠病毒。
网友说,“上海高峰,美团指数100多万,现在都九十多万了,月底的耳鼻喉科大概率看不了了”
“看了一圈美团买药指数,感觉继上海之后北方好几个城市在往上涨”
“上周末出去开会,几百人会场就我一个戴N95的,然后同事回来就病了,虽然测了几次测不出阳性来,但我觉得有可能是冠”
“烫嘴,不能提”
“到底什么病,就是不能说”。
央视新闻6日晚发布消息,第十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热地,于6日凌晨2时15分在北京因病去世,终年87岁。
热地出生在西藏那曲市比如县,曾长期在西藏任职,历任西藏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革委会副主任、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2003年-2008年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为副国级领导人。
根据官方通报,在热地病亡前4天,另一名副国级高官、中共中央前军委副主席许其亮于6月2日在北京病故,终年75岁。
短短4天内接连2名副国级高官病亡,引起外界关注,但官方没有公开这2人的具体死因。
有港媒援引资深传媒人马玲在朋友圈发布的消息称,许其亮是早起在院内跑步锻练时突发心梗,送医院抢救无效身亡。
5月17日,南京艺术学院发布讣告,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尹悟铭,“因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经抢救无效于5月16日晚去世。
尹悟铭曾任美术学院副院长、实验设备管理处副处长、处长,现任艺术创作与实践处处长。据讣告,尹悟铭去世时年仅45岁。
5月16日,浙江理工大学法学与文学院发布讣告,16日凌晨,该学院传播系主任、新闻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刘曦突然去世,年仅44岁。
讣告中没有透露具体死因,但是刘曦生前好友在社交平台发表长文哀悼,提到刘曦僧前饱受病痛的折磨。
近年来,大陆大批年仅30多岁,40多岁和50多岁的年轻学者,教授频繁死亡,让人叹息。
5月9日,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大科张北平主任也因病离世,只有52岁。张北平担任五个国家级学会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两个省级学会主任委员。
2025年4月18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年轻教师李玮玮,因胰腺癌去世,外界估计是70后甚至80后。
同一天的4月18日,“北大发布”微信公众号发文,北大42岁副教授陈昊去世。
4月15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医学专家杜晓华博士,因病离世,只有50岁。
4月8日,41岁的宁夏大学教授李海波据报突发疾病死亡,原因不明。据学校官网介绍,李海波出生于1984年,博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现任宁夏大学测试分析中心副主任、教授,研究领域包括纳米材料制备、电化学、界面光热材料与器件,他曾位列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浙江玉环市第二人民医院4月7日发布讣告称,该院骨科主治医师陈喆在岗期间呼吸心跳骤停,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于4月6日凌晨2时30分去世,终年35岁。
3月10日晚间,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讣告,新能源材料领域学者、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永锋,于2025年1月21日在西安参会现场突发脑溢血,于2025年3月5日在杭州离世,年仅47岁。
刘永锋现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金属材料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副院长兼先进材料中心主任、浙江省“全省先进固态储能技术及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务。
2025年2月17日,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电子工程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杨强在上海因病去世,终年55岁。杨强曾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曾获中共国防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
2月16日,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讣告,薛金艳教授于2025年2月15日在长春因病去世,年仅53岁。
2月8日,中国计量大学光学与电子科技学院讲师石召君博士,因病医治无效,终年32岁…
1月31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宋文文在北京因病去世,终年41岁;
1月17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郑晓萍的生命永远停留在35岁;
1月14日,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全宇晖在广州因病去世,年仅39岁;
1月3日,同济大学的年轻博士生杜梅因癌症去世,年仅30岁;
1月3日,南京理工大学马学院副教授刘崇俊因突发疾病去世,年仅42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