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荟萃山庄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6|回复: 0

荒诞年月之“英文会破坏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3万

帖子

19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98671
发表于 8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谁能说出如此不长脑子的话,当然是我们项会计,项会计为了舔已经把脑子和逻辑全他妈扔到太平洋里去了。

立刻激怒了语言学家,语言学家打算跟项会计认真的唠一把。
最近,一篇“爆论”在社交媒体上流传开来。飞象网的项立刚先生发文称,他发现一个现象,“英文非常好的人逻辑思维能力被破坏了”。他认为,中文的编码系统,从偏旁部首到成语,体现了强大的逻辑能力;而英文则是“渣一样的语言”,“毫无逻辑的随便造词”,长期使用会“让思维也得不到训练”。

他举了几个例子,比如中文里看到“牛”和“牛肉”,关系一目了然;而英文的牛(Ox/Cow)、小牛(Calf)和牛肉(Beef)却毫无关联。看到“葡萄酒”,就知道是葡萄做的酒;而英文的“wine”却看不出任何原料信息。

这个观点听起来颇具冲击力,也迎合了一些人的情绪。但如果我们暂时放下情绪,像侦探一样审视语言本身,会发现事情远非如此简单。语言的逻辑,有时像浮在水面的冰山,清晰可见;有时则深藏在水面之下,需要我们潜下去才能发现其巨大的根基。


项先生的论证,很大程度上依赖一个核心概念,那就是中文词汇的“透明度”。所谓“透明”,就是我们能从构成一个词的字眼中,直接推断出它的意思。“牛肉”就是“牛的肉”,“葡萄酒”就是“葡萄酿的酒”,这确实非常直观,逻辑清晰。这种构词方式,是汉语的一大特点。

但这是否意味着汉语中所有的词汇都如此“透明”呢?
知乎上有位吃货朋友提出了一个绝妙的场景:去一家潮汕牛肉火锅店。打开菜单,外地食客往往会瞬间陷入沉思。满眼的“吊龙”、“匙仁”、“匙柄”、“五花趾”、“三花趾”、“胸口朥”、“肥胼”,别说外国人,就算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只要不是火锅深度爱好者,有几个人能单从字面意思,准确说出这分别对应牛的哪个部位,口感又是如何?

这时候,中文词汇的“透明度”似乎就消失了。我们无法从“吊龙”这两个字里,直接解码出“牛脊背上的一长条嫩肉”。这些词汇的背后,是一套特定饮食文化中的“行话”,它们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而不是靠字面逻辑推导的。

这样的例子在中文里俯拾即是。比如我们每天都会说的“感冒”,你能从“感”和“冒”这两个字里,直接分析出这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吗?再比如“窈窕”、“徘徊”、“尴尬”,这些词语的字拆开后,几乎不提供任何关于词义的线索。还有“沙发”(sofa)、“逻辑”(logic)、“巧克力”(chocolate)这类音译外来词,更是完全脱离了汉字本身的表意功能。
汉语中还有大量词汇,构成它们的字虽然我们都认识,但其内部的逻辑关系却千变万化,绝非“牛+肉”这么简单。一个外国学生学会了“跳水”是“跳进水里”,可能会以为“跳楼”是“跳进楼里”;当他好不容易理解了“跳楼”是“从楼上跳下来”后,看到“跳绳”和“跳舞”时,恐怕大脑又要宕机了。

所以,用“牛肉”的逻辑来断定整个中文体系处处充满“透明的逻辑”,就像只看到冰山一角,便以为整座冰山都是这个形状。每种语言里,都有“透明”的词,也都有“不透明”的词。这与语言的优劣无关,而是语言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文化、音变、引申等种种原因,自然形成的结果。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看项先生觉得“毫无逻辑”的英语。他提到的牛(Cow/Ox)、小牛(Calf)和牛肉(Beef)毫无关联,这确实是事实。但这并非“随便造词”,背后反而隐藏着一段真实的历史。
这个现象要追溯到公元1066年的诺曼征服(Norman Conquest),当时,说法语的诺曼人征服了说古英语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并成为了统治阶级。于是,一个有趣的语言分层现象出现了。

在田间地头辛苦劳作、负责饲养动物的,是讲英语的底层人民,所以动物本身的名字,大多保留了古英语的叫法,比如牛(cow, ox)、猪(pig, swine)、羊(sheep)、鹿(deer)。

而当这些动物被烹饪成熟,端上贵族餐桌成为佳肴时,它们的名字就换成了从法语来的词汇。于是,“cow”的肉成了“beef”(源自法语bœuf),“pig”的肉成了“pork”(源自法语 porc),“sheep”的肉成了“mutton”(源自法语 mouton),“deer”的肉则成了“venison”(源自法语 venaison)。
所以,英语中动物和其肉类的名称不同,不是逻辑混乱,恰恰是历史变迁在语言上留下的忠实印记。它像一枚语言的化石,记录了一千多年前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融合。这是一种历史的逻辑,而非简单的“A的肉”这种组合逻辑。

同样,“wine”这个词虽然没有直接告诉你它是“葡萄”做的,但它却属于一个庞大而古老的印欧语系词汇家族。法语的 vin,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的 vino,德语的 Wein,都源自同一个拉丁词根 vinum。在这个庞大的语言体系里,“wine”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清晰的编码,它连接着葡萄种植和酿酒的悠久文化。英语中由它衍生出的“vineyard”(葡萄园)、“viniculture”(葡萄栽培)等词,也清晰地展示了其内在的逻辑网络。

更有趣的是,在某些方面,英语的“透明度”甚至会超过中文。“goose”是鹅,“wild goose”是大雁。这直接揭示了“鹅”是由“大雁”驯化而来的生物学事实。而在中文里,“鹅”和“大雁”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词,我们若非刻意去查资料,很难将它们联系起来。
还有一个例子是大豆家族。英语里,“soybean”是大豆,“green soybean”是毛豆,“black soybean”是黑豆。这种命名方式清楚地表明,毛豆是未成熟的大豆,而黑豆是大豆的一个品种。很多中文使用者可能会把这三者当作三种完全不同的豆子。
所以,用一种语言的构词逻辑去评判另一种语言,往往会得出偏颇的结论。这就像一个习惯了用筷子的人,看到别人用刀叉吃得也很香,却断定对方的工具“毫无逻辑”一样。



项先生的理论中,还有一个更核心的“猜想”:语言是一种信息编码系统,中文编码效率高、逻辑性强,能更好地训练思维;而英文编码系统性差,会拖累逻辑能力。
这个比喻听起来很时髦,也很容易让中国人接受,但它在根本上误解了人类语言和人类思维的关系。
首先,不同的文字系统各有千秋,不存在绝对的优劣。汉字作为表意文字(logographic system),其优点是形义结合,信息密度高,阅读效率可以很高。缺点是学习门槛高,需要大量记忆。而以英语为代表的字母文字(alphabetic system)则相反,它记录的是语音,学习门槛相对较低,掌握几十个字母和拼读规则就能入门读写,但缺点是词形较长,信息密度相对较低。


这两种系统是人类文明在不同路径上发展出的智慧结晶,好比一个是算盘,一个是计算器,解决问题的底层逻辑不同,但都能完成计算任务。硬要说哪个“更高级”,是没有意义的。
其次,将一个国家的文盲率,或者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成就,直接归因于其语言文字的“编码效率”,是一种过于简化的归因谬误。一个国家的识字率,受到其教育投入、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公平程度等无数复杂因素的影响。同样,一个国家在某个科技领域的表现,更是由其科研体系、人才培养、创新环境等综合因素决定的。把这一切都归结为“中文训练了逻辑能力”,既缺乏证据,也忽视了背后无数科研人员的艰苦努力。


人类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能力,它主要通过数学、哲学、科学实验等方式进行训练和塑造。这种能力是“超越语言”的。无论是用中文思考“三段论”,还是用英文思考“syllogism”,其背后的逻辑结构是完全一致的。一个科学家不会因为他的母语是中文还是英文,而在推导公式时产生本质的差异。
如果说一种语言的结构会完全决定使用者的思维方式,这就是语言学上一个早已被修正的假说——“语言决定论”(Linguistic determinism)。现在的共识是,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们的认知习惯,比如一个语言里有很多描述雪的词汇,可能会让使用者对雪的形态更敏感,但这绝不意味着它会决定我们逻辑思维能力的上限或下限。


把英语学得很好,并不会“破坏”一个人的逻辑思维,反而会为他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他接触到另一种文化、另一种表达世界的方式。这种跨语言、跨文化的经验,恰恰能够让思维变得更加灵活、开阔和多元。许多在科学、文化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大师,都具备出色的多语言能力,这本身就是最有力的反证。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工具,也是承载文化的载体,它是有温度、有历史、不断演变的生命体。我们可以欣赏汉语的精妙,玩味汉字的意蕴,但完全不必通过贬低其他语言来建立文化自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荟萃山庄 ( 辽ICP备16011317号-1 )

GMT+8, 2025-11-25 23:40 , Processed in 0.09533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