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造成航空工业历史上出现了以歼-6飞机为代表的第一次质量大倒退,百架飞机出不了厂,不得不推倒重来,重新试制;.
然而十年动乱的来袭,使航空产品,特别是批量最大的歼-6飞机又遭浩劫,这一次质量问题的严重程度比起1958年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
上一次质量问题大暴露之时,贺龙元帅拍案而起,毅然决然一刀两断,终于使歼-6飞机优质过关;这一次,贺龙元帅已成阶下囚,只有周总理和叶剑英元帅在险恶的政治风浪中力挽狂澜。
.
文化大革命中,112厂再度变成养机场。
.
1967年工厂造反派夺权后,主管生产的副厂长王新等主要厂领导以及大多数总师、科长、车间主任相继被解除了职务,并被批斗。
.
厂军管会、革委会成立后,将一部分领导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下放到五七大队(农场)和车间劳动,由于军管会、革委会的主要领导没有搞过航空工业,视过去行之有效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资产阶级产物,因而大砍生产技术管理机构,废除科学的管理制度,违反技术资料更改制度和生产操作规程。
.
在生产中,谁想怎样干就怎样干,以工人师傅意见或三结合讨论为借口,随意更改设计图纸;工人违反工艺纪律,不按工艺规程操作,随意改变甚至取消工序,少装零件;工艺装备管理混乱,丢失损坏严重,且因长期使用又年久失修,无法保证产品质量。
.
1968年8月15日至1969年4月,检验机构基本被取消,各检验机构的工作人员被看做资产阶级管、卡、压的活阎王,大部分被下放改行,每个车间只剩下几名甚至1-2名检验员。
.
检验人员顾虑重重,不敢大胆要求、严格把关,因而在产品质量问题上就造成了大撒手局面。
.
当时的铆接合格率高的仅达到55-60%,差的只达到20-30%;
平尾助力器支臂由模锻改成精铸,100%出现冰糖断口,疲劳强度应达3万次,结果9千次就断裂了;
装配完的飞机上多余物更是层出不穷,螺丝刀、顶把、钻头等被带上天的情况屡见不鲜。
.
原材料的入厂、管理及使用制度极不严格,给产品质量带来大量隐患。
有的采购人员随意降低订货标准,供应部门也放松了入库检查,简化或取消入厂复验项目,使不合格的原材料大批入厂,直至装机使用后才发现。
.
此外,原材料管理不严,投料后发现材质问题查不清批次、批号、炉号。
.
新材料必须经过使用鉴定和长期考验方能在批生产的飞机上使用的制度也被破除了,致使大批新材料用于批生产后,由于工艺方法不妥而造成极其严重后果。
.
如1971年8月12日,在援外的5323号歼-6飞机上发现20框轮缘裂纹,原因是用新材料GC-11后电镀过程中产生氢脆所致;经过试验分析,将电镀改为喷漆,问题方得到解决。
.
当时涉及537架飞机需要分解排故,其中已交到部队的300多架,分布全国。
.
停飞待查的命令迫使数百架飞机不能服役,这在那多事之秋,对于空军的战备训练和国家安全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工厂不得不成立四个排故小组,带着特制的排故工具到部队检查更换。
.
厂内外537架飞机经全部检查后,其中有298架飞机更换了一些零件,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严重地影响了部队的战备训练。
盲目更改图纸,造成两起重大烧机事故。
.
歼-6Ⅲ型飞机由于将油箱槽侧壁双层结构改为单层结构,1971年1月20日,4841号飞机在试飞车间进行地面试车时,原结构与新结构连接的小三角处壁板破裂,大量燃油从进气道吸入,发动机起火,造成全机烧毁。
.
同月25日,空军某师的4706号歼-6Ⅲ型飞机也发生了全机烧毁的严重事故,主要原因是厂设计队将进气道壁板双层结构改成了单层结构,在15框1、2薄弱区撕裂,造成油箱破损,燃油起火。
.
事故发生后,工厂已交付部队的216架和在厂内的歼-6Ⅲ型飞机全部停飞,重新补做大量的强度试验,逐架加强后才复飞。
.
.
忽视科学规律,违反新机研制程序。
.
1969年8月,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空军司令员、航空工业领导小组组长吴法宪在航空工业领导小组召开的825会议上要求工厂月产飞机100架,动员大班倒、连轴转,甚至规定了飞机总装完毕后不必等试飞考核,只要推到工厂试飞站就算工厂完成生产计划的令人匪夷所思的作法,成为中国航空工业史上绝无仅有的奇闻(825会议按照空军在1969年6月15日向军委提出的建议,军委1969年7月1日以(69)军字笫387号批复,决定将各厂的试飞站划归空军领导,这样就把飞机的最后试飞检验和最终质量把关分割出去)!
.
更有甚者,歼-6Ⅲ型飞机于1969年10月奉调进京,10月11日在南苑机场作汇报表演,林彪、吴法宪在现场观看。
.
歼-6Ⅲ型飞机(6369号)只在天空中翻了两个筋斗,吴法宪仅根据飞行表演和试飞员、地勤人员的汇报就拍板定案,武断定型,还决定按样机状态安排生产。
.
12月3日,空军司令部提出以生产歼-6Ⅲ为主,少量生产歼-6Ⅱ,并要求1970年1月生产20架交部队使用,1970年共投产300架。
.
也是在这次飞行表演汇报会上,吴法宪一面吃西瓜一面说:这个飞机可以打遍天下,后来被坊间戏称为吃西瓜定型会。
.
就在试飞表演后仅几天,10月19日,检查发现了飞机主油箱渗油,质量事故到此并没有终止,在使用过程中又继续暴露了更加严重的问题。
.
.
由于违背了新机研制必须经过设计定型、小批生产定型这两个阶段后方可投入大批生产的这一科学规律,致使1969年至1973年交付部队的299架歼-6Ⅲ型飞机在使用中暴露了大量的技术质量问题:
.
飞机纵向安定性差,操纵过灵;
后机身温度高,机尾罩烧坏;
进气道掉铆钉,有叫声;
液压系统故障多,不可靠;
襟翼滑轨开裂、变形等等。
.
几百架飞机被迫停飞,严重地影响了部队的飞行训练与战备。
.
1971年3月至10月,工厂组织了歼-6Ⅲ型飞机进气道掉铆钉的攻关工作,在机头上增开了8个进气门,解决了进气道掉铆钉问题。后来又改进了机尾罩的引射角,使后机身温度高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尽管如此,终因该机故障太多,致使部队的飞机大批停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