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荟萃山庄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2266998

猎头跟俺说,希望大家多聊聊‘你自己’,哈

[复制链接]

121

主题

2289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0960
发表于 2016-10-21 19:2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闭式样变量泵,以力士乐的A4VG为代表,有液控变量,开关电磁铁控制变量,电比例变量,机械变量等。
以点比例变量为例,压力有:
1.补油泵(内置)吸油压力,补油泵出口压力,冷启动阀开始起作用的压差,过滤器压差,补油溢流阀溢流压力(1000r/min时),比例电磁阀进油口压力,变量缸两个腔体内的压力,壳体回油压力,主泵A/B口压力(一侧高压,另一侧是补油压力-单向阀压差)。
(1)补油泵吸油口压力,作用同开式变量泵。
(2)冷启动阀作用压差,当过滤器前后压差达到此值时,能启动阀起作用,把补油泵出口的一部分压力油接回补油泵吸油口,通过这种方式加热流过补油泵的油液,以达到加热闭式回路中的油液。
(3)过滤器压差,控制能启动阀开启,另外此压差不能大于滤芯的额定压差。
(4)补油泵溢流阀溢流压力,样本上的是1000r/min下的溢流压力,作用是满足泵变量控制的需要,另外对主油路系统补油以保证主泵可以工作在较高的转速和排量下。
(5)比列电磁阀进口压力,是补油泵溢流阀溢流压力-一个控制回路进油口固定液阻(约3bar)。此压力是泵的控制压力源。
(6)当泵变脸时,变量缸两个腔体压力差作用下,推动变量活塞克服弹簧力变量。变量过程是闭环位置反馈,变量完成后,两个变量腔内的油液是密闭的来锁住斜盘位置。
(7)壳体回油压力,尽可能低,太高对开式泵的吸油油影响。壳体回油带走泵发热的绝大部分,起冷却泵的作用。
(8)泵A/B口压力,一侧是高压,一侧是低压,他们的压力差就是泵的有效工作压力。高压侧不能高于泵的额定工作压力,低压侧不能太低以保证主泵的吸油和防止气蚀。

点评

泵的流量压力曲线包负载的流量压力曲线包住  发表于 2016-10-22 14:57
不错,详细探讨一下‘恒功率’与‘负载敏感’的详细区别,探讨一下你怎么用这俩东西,谢谢  发表于 2016-10-22 14:16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23 收起 理由
海天一色 + 20
土匪也斯文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7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953
发表于 2016-10-21 19:40:1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情况是,大公司想招能用的招不到。小企业想招个混子都难招。

点评

现在根本招不到人,招个合用的,非常难,有时半年都遇不到一个,想培训,都没有基础条件,完全一问三不知,啥都不知道,  发表于 2016-10-22 14: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91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804
发表于 2016-10-21 20: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恒压变量泵,泵的出口压力,调压弹簧的弹簧压力,泵壳体内油液的压力,设定一个弹簧压力值,在泵出口压力没有达到设定压力时,泵的排量由机械限位螺钉调节,限位螺钉控制了斜盘最大角度,对应排量最大,当泵出口压力增大到超过弹簧设定压力时,打破平衡,阀芯有个开度,油从此开口进入到斜盘缸里,缸动作,斜盘倾角变小,排量变小,最后泵只排出补充泄露的油液,斜盘角度由缸和弹簧控制,此处弹簧的弹簧压力与油缸的推力来控制斜盘角度,弹簧刚度大些,泵响应快些。

滑靴油室的压力是引入的柱塞腔中的高压油,通过静压支撑来防止滑靴底面与斜盘摩擦,

柱塞与缸孔之间油液的压力分布均匀,则柱塞不易被卡死

配流盘与缸体端面之间也是油膜支撑,目的还是为了防止磨损

点评

再补充个吸油压力  发表于 2016-10-22 20:29
暂时还没达到,继续读书  发表于 2016-10-22 14:58
两处油膜润滑的技术,可以多聊聊,有人想听,能聊到亚琛技术80%吗,可以多说几句,谢谢  发表于 2016-10-22 14:13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23 收起 理由
海天一色 + 20
横开三皇锁 + 3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89

帖子

7185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7185
发表于 2016-10-21 20:5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你关于驻塞泵体烧结多金属的问题……————你没码错字吧?

点评

有时候会接触到配油盘的加工,上面一些奇奇怪怪的特征,问人家,说,寨来的。一查,才知道是什么阻尼槽啊,阻尼孔啊,降噪的。神奇啊。  发表于 2016-10-29 08:57
说的是和配油盘配合的那个球面,是油膜支撑的,这里是双金属的。  发表于 2016-10-25 11:27
泵休烧结不知道,知道有油缸体烧结多金属.  发表于 2016-10-22 20:39
哈哈,柱塞泵,多金属烧结,一体化,可以聊聊,谢谢,  发表于 2016-10-22 14: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32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2786
发表于 2016-10-21 20: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无忧 发表于 2016-10-21 19:40
现在的情况是,大公司想招能用的招不到。小企业想招个混子都难招。 ...

未来会催生工程师重塑培训行业

点评

培训师没有了,再找,发现都是红毛了,红毛过来培训中国工程师,培育出来,几十年又过去了,  发表于 2016-10-22 14:09
技术边界是一种工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1647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7747
发表于 2016-10-21 21: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磨削裂纹:和热处理,磨削条件有关系。热处理就是碳化物,残奥,回火控制好,尽量减少磨削过程发热和组织转变,内应力改变,磨削条件就是控制磨削热。氮化齿轮承载和氮化层深读有关,其变形小,摩擦小,热强性好,芯部硬度决定齿轮疲劳。硬度梯度和应力分布有关,要求硬化层深度大于最大剪应力深度等等,剪应力深度又和赫兹接触宽度成正比。好多内容,大致从力学,材料,啮合原理三大方面学齿轮,起码得侃半小时,这是我的理解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 收起 理由
横开三皇锁 + 3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主题

114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534
发表于 2016-10-21 22: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也难为他们了
理论知识需要实战啊
凭空想想破脑袋都不会想到这里会有联系
参照实物一目了然,原来如此
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把生活中可以忽略的人和事坚决的忽略,这样,我们的脑子才可以保存下很多愉快的细胞,健康我们的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649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2286
发表于 2016-10-22 00: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苍狼大地 于 2016-10-22 00:49 编辑

这个帖子都不太敢回复,想了很多,摊开手掌心,最大的感觉就是:货太少,而且没有硬货;知识点很零散,没有系统化;基础不扎实,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点串起来;项目经验太少,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经验都不足;做的是小东西,还在零部件级别打滚,没有大设备总体的经验。
八爷这个帖子确实让自己脊背有点发凉,之前会有点沾沾自喜于自己学的一些个知识点,没有深抠细节,还是不够扎实。还是得更扎实,自己推导手算,然后就是把知识系统化,了解细节,培养做事能力。不东想西想了,先坐住,提升价值。不过还有信心,正经转技术第一年多点,第一年开始系统化自己的知识,现有平台也不错,再跑三年,希望到时能是个好猎物,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5

帖子

85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52
发表于 2016-10-22 11: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漫步云端 发表于 2016-10-21 20:23
恒压变量泵,泵的出口压力,调压弹簧的弹簧压力,泵壳体内油液的压力,设定一个弹簧压力值,在泵出口压力没 ...

讲的有条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65981
发表于 2016-10-22 17:2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色猫 于 2016-10-22 17:27 编辑

八爷。我这类销售小家伙。能引起猎头注意吗?哈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荟萃山庄 ( 辽ICP备16011317号-1 )

GMT+8, 2025-11-2 17:12 , Processed in 0.114952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